歐亞草原與東北亞民族考古
華北“邊脊細石核”工藝初探
——由內蒙古阿拉善蘇呼圖細石器制作場的發(fā)現說起
白虎參宿與歐亞草原
關于肅慎史地研究中考古材料的運用
——《肅慎起源及遷徙地域略考》商榷
華南與西南民族考古
南蠻不蠻
——讀《香港深涌黃地峒遺址試掘簡報》
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先秦幾何印紋觀察點滴
——竹編、銅器紋樣與陶器的幾何形紋飾
邊疆考古特色:追蹤文化遺存的創(chuàng)造者
——珠江水系嶺南前幾何印紋陶文化遺存分析
閩南粵東地區(qū)的青銅時代文化
鯉魚墩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義
俚人文化特征初論
中古時期西南地區(qū)的粟特、波斯人蹤跡
試論滇文化文明起源之成因
試析貴州水族墓葬的民族特征
重慶地區(qū)中壩文化的相關問題研究
古代民族考古
藏族文字起源與考古發(fā)現
胡裔墓葬與入華祆教葬俗
民族考古學歷史與理論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往事
中外“民族考古學”認知的比較
族群理論與考古學研究
李濟與中國考古學
臺灣民族考古學的回顧
民族志與考古學
苗疆“牯臟節(jié)”:祖先,祭祀,牛牲
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村落的演化
——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zhèn)漳澎村的個案
其他
隋唐以前中國佛教寺院的空間布局及其演變
從考古資料看《商君書·徠民》的真實性
——兼談戰(zhàn)國晚期秦咸陽附近移民分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