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華夏先哲給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最為輝煌的一部,它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是《資治通鑒》的本意,也是司馬光深感「歷代史繁重,學者不能綜,況于人主」的杰作。 在這獨具匠心的巨著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血脈,看到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了解治內攘外的權謀。該書問世后一直被推崇為中國史學的巨篇,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子都熟讀此書。元世祖忽必烈重視《資治通鑒》,請儒士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設立蒙古國子學,用蒙古語譯寫的《通鑒節(jié)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資治通鑒》,每日早晨進行研讀,習聞咀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清圣祖康熙迷戀《資治通鑒》,經常翻閱,說《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偉人毛澤東對《資治通鑒》的反復閱讀圈點竟達十七遍之多,這也是他最喜歡閱讀的書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