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滅亡,延續(xù)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滅了。辛亥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慶祝共和勝利的游行、集會,遍及全國各地。然而,這場革命并不是通過血戰(zhàn)而取得徹底勝利的。革命黨人是以選舉袁世凱為民國總統(tǒng)作代價,策動袁世凱“反正”,逼迫清帝退位,才達到了推翻清朝的革命目的。革命贏得的是一個廉價的勝利。(《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唐紹儀內閣雖然組成了,但這個內閣一開始就潛伏著危機。同盟會的國務員們,對于自己只是出任一些閑曹,畢竟是不滿意的。孫中山要從根本抓起,因而熱衷于社會事業(yè),而宋教仁把治本看作“迂緩”,急于從政治標。新內閣和國會的成員們,對于新政府應該如何運作、議會民主如何施展,都沒有清醒的認識,也不知道如何著手。(《唐內閣垮臺和留守府裁撤》)孫中山得悉宋教仁被刺,心情十分沉重,緊急從日本趕回上海。上海革命黨人在此政局的轉折關頭,也焦急地等待著領袖的歸來。鑒于袁世凱政府主使暗殺的證據確鑿,他們對袁世凱摧殘革命黨人破壞共和的罪行,義憤填膺,在反袁這一點上統(tǒng)一了起來,決心推倒袁世凱。然而,革命黨人在反袁策略問題上發(fā)生了嚴重的分歧。(《南北戰(zhàn)爭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