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論
1.1 研究目標與任務
1.2 動結式
1.2.1 構式的概念
1.2.2 構式的認知證據(jù)
1.2.3 動結式的獨立語法地位
1.3 動結式名詞論元的研究
1.3.1 傳統(tǒng)論元結構理論
1.3.2 賓語位置的名詞論元問題
1.4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
1.4.1 概念框架
1.4.2 英漢動結式比較研究
1.4.3 語料來源
1.4.4 結構安排
第二章 概念框架及其相關理論
2.1 理論目標
2.2 雙層的概念語義系統(tǒng)
2.3 語符關系系統(tǒng)
2.4 概念語義域
2.4.1 跨域隱喻
2.4.2 方位、領屬與性狀域
2.5 概念框架
2.5.1 基本概念結構
2.5.2 概念框架的構成
2.5.3 論元結構
2.5.4 概念框架的解釋力
2.6 相關認知理論
2.6.1 認知、功能取向
2.6.2 范疇化與典型理論
2.6.3 框架語義學
2.7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動結式的分類
3.1 使移構式與使成構式
3.2 致使與非致使
3.2.1 純自變與動作自變
3.2.2 純致使與動作致使
3.2.3 動作者
3.2.4 致使對象
3.2.5 致使者
3.3 英語動結式類型
3.3.1 二元動結式
3.3.2 一元動結式
3.4 漢語動結式類型
3.4.1 漢語動結式的論元數(shù)
3.4.2 二元動結式
3.4.3 一元動結式
3.4.4 三元動結式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動結式概念語義
4.1 動結式整體事件框架
4.2 變化傾向結果
4.2.1 方位域
4.2.2 性狀域
4.2.3 領屬域
4.3 動詞語義及其事件框架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致使對象的六類變體
5.1 六種主要重合類型
5.1.1 致使對象:動作對象
5.1.2 致使對象:動作終體
5.1.3 致使對象:動作工具
5.1.4 致使對象:動作者自身
5.1.5 致使對象:動作事件內相關客體
5.1.6 致使對象:動作事件外客體
5.2 重合階
5.3 隱喻性致使對象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致使對象重合與動詞事件框架
6.1 各類事件框架中致使對象的重合
6.1.1 擦洗類事件
6.1.2 染色類事件
6.1.3 攝入類事件
6.1.4 撞擊類事件
6.1.5 運動、發(fā)聲、非言語表情事件
6.2 本章小結
第七章 致使對象重合與語義結構
7.1 致使對象與動作者整體重合
7.2 致使對象與其他參與者重合
7.3 幾類特殊動結式
7.3.1 Sweat類
7.3.2 Bang類
7.3.3 Follow類
7.3.4 Dance waltz類
7.3.5 “看懂”類
7.3.6 “玩忘”類
7.4 反身代詞作假賓語的語義解釋
7.5 致使對象的認知操作
7.6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語
附錄
附錄1:英語動結式類型
附錄2:漢語動結式類型
附錄3:漢語動結式主要動詞與結果補語搭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