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一般工業(yè)技術現(xiàn)代光學工程

現(xiàn)代光學工程

現(xiàn)代光學工程

定 價:¥198.00

作 者: (美)史密斯 著,周海憲,程云芳 譯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一般工業(yè)技術

ISBN: 9787122110770 出版時間: 2011-08-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62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由21章和2個附錄組成,內(nèi)容豐富,實用性強。是世界著名光學專家Warren J. Smith先生60多年豐富工作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頗受讀者青睞,連續(xù)四版。該書內(nèi)容不僅有成熟的光學工程理論基礎、計算公式和分析方法,而且包括對光學工程問題的討論和解決方案;不僅考慮到光學技術問題,而且還有經(jīng)濟成本的分析。與其它同類書籍相比,該書全面考慮到設計、制造和測量技術,尤其是對系統(tǒng)總體布局的經(jīng)典案例分析(14章)、對光學工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分析(20章)、最有效地利用現(xiàn)有“庫存”透鏡(21章),以及62種光學系統(tǒng)的設計實例(19章)都使該書頗具特色。作者既闡述了普通的球面透鏡系統(tǒng)、棱鏡系統(tǒng)、反射及折反系統(tǒng),同時又討論了非球面和衍射系統(tǒng)。為使讀者全面了解現(xiàn)代光學工程的含義,書中還介紹了光學材料、光學鍍膜、人眼特性和光度學方面的有關內(nèi)容。是獻給特別需要光學系統(tǒng)與設計技術信息、從事實際工作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Warren J. Smith先生畢業(yè)于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光學工程學院,在光學領域有60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是世界上非常有聲望的科學家。先后在田納西州(TN)Oakridge的柯達(EastmanKodak)公司、伊利諾伊州(IL)芝加哥市Simpson光學制造公司(光學總工程師);加州(CA)SantaBarbara市的Raytheon公司(光學部經(jīng)理)、Santa Barbara紅外公司(研究和發(fā)展部主任)和SantaBarbara應用光學研究開發(fā)部(副總經(jīng)理)工作。Warren J. Smith先生是美國光學協(xié)會(OSA)芝加哥分部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席;先后擔任過南加州(OSSC)光學協(xié)會主席、美國光學協(xié)會主席、SPIE美國協(xié)會主席,是美國光學協(xié)會(OSA)、國際工程師協(xié)會(SPIE)和南加州光學協(xié)會資深會員,獲得SPIE頒發(fā)的終身金獎。著有“近代光學工程—光學系統(tǒng)設計(Modern optical engineering-The design of opticalsystems)”,“近代光學系統(tǒng)設計手冊(Modern lens design-A resourcemanual)”和“實用光學系統(tǒng)總體布局(Practical optical systems layout)”等著作。Warren J. Smith先生是一位資深教育家,在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學教授光學課程,并為SPIE、OSA和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政府機構傳授光學知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光學基礎知識
 1.1 電磁光譜
 1.2 光波的傳播
 1.3 Snell 折射定律
 1.4 簡單透鏡和棱鏡對波前的作用
 1.5 干涉和衍射
 1.6 光電效應
 練習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高斯光學:基點
  2.1 概述
  2.2 光學系統(tǒng)的基點
  2.3 像的位置和大小
  2.4 成像公式匯總
  2.5不在空氣中的光學系統(tǒng)
 練習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近軸光學和計算
  3.1 光線在一個表面上的折射
  3.2 近軸區(qū)域
  3.3 通過幾個表面的近軸光線追跡
  3.4 焦點和主點的計算
  3.5 “薄透鏡”
  3.6 反射鏡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光學系統(tǒng)方面的考慮
  4.1 分離透鏡系統(tǒng)
  4.2 光學不變量
  4.3 矩陣光學
  4.4  y-y bar圖
  4.5 Scheimpflug條件
  4.6 符號規(guī)則總結(jié)
 練習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初級像差
  5.1 概述
  5.2 像差多項式和塞德像差
  5.3 色差
  5.4 透鏡形狀和光闌位置對像差的影響
  5.5 像差隨孔徑和視場的變化
  5.6 光程差(波前像差)
  5.7 像差校正和剩余像差
  5.8 光線交點曲線和像差的“級”
  5.9 縱向像差、橫向像差、波前像差(OPD)與角像差之間的關系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三級像差理論和計算
  6.1 概述
  6.2 近軸光線追跡
  6.3 三級像差:表面貢獻量
  6.4 三級像差:薄透鏡,光闌移動公式
  6.5 計算實例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棱鏡和反射鏡系統(tǒng)
  7.1 概述
  7.2 色散棱鏡
  7.3 “薄棱鏡”
  7.4 最小偏折量
  7.5 消色差棱鏡和直視棱鏡
  7.6 全內(nèi)反射
  7.7 一塊平面的反射
  7.8 平面平行板
  7.9 直角棱鏡
  7.10 屋脊棱鏡
  7.11 正像棱鏡系統(tǒng)
  7.12 倒像棱鏡
  7.13五(角)棱鏡
  7.14菱形棱鏡和分束鏡
  7.15 平面反射鏡
  7.16 棱鏡和反射鏡系統(tǒng)的設計
  7.17 制造誤差分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人眼特性
  8.1 概述
  8.2 眼睛的構造
  8.3 眼睛的特性
  8.4 眼睛的缺陷
  實驗
  練習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光闌、孔徑、光瞳和衍射
  9.1 概述
  9.2 孔徑光闌和光瞳
  9.3 視場光闌
  9.4 漸暈
  9.5消雜散光光闌,冷光闌和擋光板
  9.6 遠心光闌
  9.7 孔徑和像的照度- 數(shù)和余弦四次方定律
  9.8 焦深
  9.9 孔徑的衍射效應
  9.10 光學系統(tǒng)的分辨率
  9.11 高斯(激光)光束的衍射
  9.12 傅立葉變換透鏡和空間濾波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光學材料
  10.1 反射、吸收和色散
  10.2 光學玻璃
  10.3 特種玻璃
  10.4 晶體材料
  10.5 光學塑料
  10.6 吸收濾波片
  10.7 散射材料和投影屏
  10.8 偏振材料
  10.9 光學膠和溶劑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光學鍍膜
  11.1 介電質(zhì)反射和干涉濾光片
  11.2 反射膜
  11.3 分劃板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輻射度學和光度學原理
  12.1 概述
  12.2 逆平方定律:光強度
  12.3 輻射率和郎伯(Lambert)定律
  12.4 半球內(nèi)的輻射
  12.5 散射光源產(chǎn)生的輻照度
  12.6 像的輻射度學
  12.7 光譜輻射度學
  12.8 黑體輻射
  12.9 光度學
  12.10 照明裝置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光學系統(tǒng)總體布局
  13.1 望遠鏡和無焦系統(tǒng)
  13.2 場鏡和中繼系統(tǒng)
  13.3 出瞳,眼睛和分辨率
  13.4 簡單顯微鏡和放大鏡
  13.5 復式顯微鏡
  13.6 測距機
  13.7輻射計和醫(yī)用光學
  13.8 光纖光學
  13.9 變形系統(tǒng)
  13.10 變光焦度(變焦)系統(tǒng)
  13.11 衍射表面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系統(tǒng)總體布局中的案例分析(經(jīng)典案例)
  14.1 概述
  14.2攝遠物鏡
  14.3 反攝遠物鏡
  14.4 轉(zhuǎn)像系統(tǒng)(中繼系統(tǒng))
  14.5  轉(zhuǎn)像系統(tǒng)(14.4節(jié)中)的孔徑光闌
  14.6  短距離望遠鏡
  14.7  14.6節(jié)的場鏡
  14.8  14.7節(jié)的光線追跡
  14.9  125倍顯微鏡
  14.10  Brueke 125x顯微鏡
  14.11  4×機械補償變焦物鏡
  14.12  計算機繪制系統(tǒng)布局圖
  14.13 設計有外部冷光闌的消色差中紅外系統(tǒng)
第十五章 波前像差和調(diào)制傳遞函數(shù)(MTF)
  15.1 概述
  15.2 光程差:焦點漂移
  15.3 光程差:球差
  15.4 像差(容限)公差
  15.5 像的能量分布(幾何)
  15.6 點和線擴散函數(shù)
  15.7 由于球差造成光斑的幾何尺寸
  15.8 調(diào)制傳遞函數(shù)
  15.9 方波與正弦波靶標
  15.10 特殊調(diào)制傳遞函數(shù):衍射受限系統(tǒng)
  15.11 徑向能量分布
  15.12 具有初級像差光學系統(tǒng)的點擴散函數(shù)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光學設計的基礎知識
  16.1 概述
  16.2 簡單的彎月形照相物鏡
  16.3 對稱原理
  16.4 消色差望遠物鏡(薄透鏡理論)
  16.5 消色差望遠物鏡(設計形式)
  16.6 光學設計中的衍射表面
  16.7 庫克(Cooke)三分離消像散物鏡:三級理論
  16.8 自動設計
  16.9 對一些實際問題的考慮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目鏡,顯微鏡和照相物鏡頭的設計
  17.1 望遠系統(tǒng)和目鏡
  17.2 顯微物鏡
  17.3 照相物鏡
  17.4 聚光鏡系統(tǒng)
  17.5 簡單透鏡的像差特性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反射鏡和折反式系統(tǒng)的設計
  18.1 反射系統(tǒng)
  18.2 球面反射鏡
  18.3 拋物面反射鏡
  18.4 橢球面和雙曲面反射鏡
  18.5 雙反射鏡系統(tǒng)的公式
  18.6 過原點的錐面截面
  18.7  施密特(Schmidt)系統(tǒng)
  18.8  Mangin反射鏡(內(nèi)表面鍍膜反射鏡)
  18.9 Bouwers(或馬克蘇托夫 (Maksutov))系統(tǒng)
  18.10 對簡單光學系統(tǒng)彌散斑尺寸的快速計算
  練習
  參考文獻
第十九章 物鏡設計實例集,分析和說明
  1 9.1 概述
  19.2 物鏡的數(shù)據(jù)表
  19.3 光線追跡圖
  19.4 關于調(diào)制傳遞函數(shù)的注釋
  19.5 物鏡目錄
  19.6  物鏡設計實例
  參考文獻
第二十章 光學工程中的實際問題
  20.1 光學加工
  20.2 光學技術要求和公差
  20.3 光學裝配技術
  20.4 光學實驗室中的實際問題
  20.5 公差預算實例
  參考文獻
第二十一章 最有效地利用“庫存”鏡頭
  21.1 概述
  21.2 庫存透鏡
  21.3 一些簡單的測量
  21.4 系統(tǒng)原理樣機和測試
  21.5 像差方面的考慮
  21.6 如何利用單透鏡(單塊零件)
  21.7如何使用雙膠合透鏡
  21.8 庫存透鏡的組合
  21.9 庫存透鏡的供應商
附錄A 光線追跡和像差計算
附錄B 一些器件的標準尺寸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