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內容,用經史子集四部來概括,是一個既符合實際又反映全貌的最為完整的說法。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說法。比如有人把中國的學問區(qū)分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有人著眼于學術思潮的演變,按照朝代的更替,區(qū)分為先秦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有人著眼于文學的體裁,區(qū)分為先秦詩騷、漢魏樂府、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有人根據漢唐以后的歷史情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歸結為儒、佛、道三教的鼎立與合流。關于國學的各種分類方法,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yī)學、星相、建筑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國學是中國文化的沉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國古人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有言:“欲治其國者,先治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笨梢?,在以修身、齊家、治國為三大內容遞進建構的中國文化系統(tǒng)中,個人的修養(yǎng)是基點,是核心。修身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知識、學問、技巧、方法是可以學到的,但一個人的胸懷、格局、境界、眼光是要靠修煉的。思想決定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做任何事都要先把思想放到合適的位置。 學習國學就是修身最好的辦法。簡單來說,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天下),告訴我們該如何為人處世,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國學所包含的內涵博大精深,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原理以及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態(tài)度、處世的方法,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立足于這個社會之中。可以說,國學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