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拉卜楞究竟指何,要視語言環(huán)境而判斷;或者尾綴概念名詞“宮”、“寺”、“鎮(zhèn)”加以區(qū)分。拉卜楞寺的法名或正名則是“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貝朗”,意譯即“格魯派講修興旺吉祥右旋寺”。這一冗長而文字化的法名,多是見于藏文史書當中,而在僧俗群眾的口語中則被“拉卜楞寺”所代替了。基于在藏蒙社會的廣泛影響及信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講, “拉卜楞”似乎成了佛教文化的代名詞了。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是西藏以外安多地區(qū)的兩大寺院之一。它自清代康熙年間創(chuàng)建為標志,格魯派在安多地區(qū)迅即興盛起來,為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發(fā)揮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在藏蒙地區(qū)近代佛教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同時也對安多地區(qū)的社會歷史變遷產生了深刻影響。若從宗教角度考量拉卜楞寺的佛教文化地位,佛界著名學者們通過引經據典、解讀分析作出了信仰者的圓滿回答,認為:這座寺院是經典中早已授記的佛教圣地,承擔弘揚佛法的歷史使命;嘉木樣大師則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降臨世間履行拯救眾生的神圣職責。阿莽班智達?貢曲乎堅贊寫道:“拉卜楞寺是被佛陀和賢哲們授記的圣地,《般若經》中諭示,‘此般若教法將在北方盛行,而且還將由北方再向北方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