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法國都是文化大國,分別代表東西方兩種不同文明。在兩國關系中,文化關系始終占有特殊地位。誠若蔡元培所說:“西洋各國,在文化上與中國最有關系的是法國。只看從余廉(Julien)以來,中國的經書都有法文譯本。從沙萬(sha Vanne)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古物美術品,都有法國的照印本。”就近代來說,當19世紀法國挾持武力,要求發(fā)展與中國關系的時候,就將文化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今天,中法兩國早已消除了近代兩國之間曾經存在的不平等關系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這新時期里,文化交流仍然在中法關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不但滿足了兩國人民對對方文化的好奇心,認識了對方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且還有力地推動了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發(fā)展。21世紀初舉辦的“中法文化年”,即是一個很好的見證。然而,在不同時代,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形式、內容和特色,是不盡相同的。從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內容和特色來看,中法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大體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19世紀之前,中法兩國的文化關系主要通過傳教士的渠道;19世紀至1912年清朝帝制覆滅是一個過渡時代,傳教士和世俗教育共同扮演重要角色;民國時代,世俗教育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