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2.2 本書框架與結構安排
1.3 主要創(chuàng)新和局限
2 因子生態(tài)視角的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理論基礎
2.1 傳統(tǒng)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Chicago I)
2.1.1 同心圓模型(Concentric zone model)
2.1.2 扇形模型(Sector model)
2.1.3 多核心模型(Multiple nuclei model)
2.1.4 三大經典城市空間結構模型的意義與局限
2.2 新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Chicago Ⅱ)
2.2.1 社會區(qū)分析(Social Area Analysis)
2.2.2 因子生態(tài)分析(Factor Analysis)
2.2.3 現(xiàn)代西方城市研究流派對新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的批評
3 因子生態(tài)視角的中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綜述
3.1 因子生態(tài)視角下的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綜述
3.1.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社會區(qū)”概念提出,研究范式發(fā)展完善階段
3.1.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實證研究案例積累階段
3.1.3 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末——城市社會區(qū)空間結構實證研究比較總結階段
3.1.4 1990年代末至今——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多元化發(fā)展階段
3.1.5 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發(fā)展過程回顧中得到的若干啟示
3.2 因子生態(tài)視角下的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綜述
3.2.1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學者以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為對象的研究階段
3.2.2 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末——大陸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起步階段
3.2.3 2000年至今——大陸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逐步發(fā)展階段
4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實證分析
4.1 研究區(qū)概況、基礎數(shù)據(jù)及計算結果
4.1.1 研究區(qū)行政建置概況
4.1.2 基礎數(shù)據(jù)與研究方法
4.1.3 計算結果
4.2 1982、1990、2000年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因子構成及空間分布特征
4.2.1 1982年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因子構成及空間分布特征
4.2.2 1990年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因子構成及空間分布特征
4.2.3 2000年南京城市社會空問結構主因子構成及空間分布特征
4.3 1982、1990、200年南京城市社會區(qū)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
4.3.1 1982年南京城市社會區(qū)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
4.3.2 1990年南京城市社會區(qū)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
4.3.3 2000年南京城市社會區(qū)類型及空間分布特征
4.4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演化
4.4.1 主要研究年份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因子構成分析
4.4.2 主要研究年份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因子空間格局特征
……
5 改?開放以來南京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成因機制
6 因子生態(tài)視角的中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案例比較研究
7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