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代科學家的命運軌跡,是二十世紀中國物理學史的通俗影像。那是國破家亡的年代,一個普通農家孩子在動蕩的生活中到京城求學,從而走上坎坷的報國之路。他一腔熱血參加抗日救亡學生運動,到八路軍兵工廠研制烈性炸藥,成為冀中抗日地雷戰(zhàn)的幕后英雄;他在美國讀博士期間發(fā)明鎵燈,很快被用于美軍在南洋群島對日作戰(zhàn);他參與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曼哈頓計劃”和軍用雷達的科研團隊;他發(fā)明著名的“葛氏扭擺”,發(fā)現(xiàn)“葛氏峰”,成為金屬內耗研究領域的科學大師和寫進物理學詞典的中國人。他就是葛庭燧。他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戰(zhàn)士,他經歷了極左年代的凄風苦雨,一生的個人理想就是報效國家;他恪守“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格言,他是一個天才的、正直的、矢志不渝的科學家?!陡鹜レ輦鳌愤m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大中學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