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學術思想論》分析了越地經史之學的源流及成就,越地學者的治經傳統(tǒng),即從“ 經即史”到“六經皆史”的經史觀。對南宋浙東學派與清代浙東學派的學術淵源關系作了新的闡述,認為盡管兩個時期的浙東學術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學派,缺少脈絡可尋的師承關系和統(tǒng)一的學術譜系,但卻仍然具有十分相似的精神氣質和思想追求,表現(xiàn)了基本共同的學術主張和價值取向。闡述了越地哲學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高潮及不同哲學思想的特點,即疾虛妄樹異端——越地哲學思想的第一個歷史高度;由理學到心學——越地哲學思想的第二個歷史高度;由心學到實學——越地哲學思想的第三個歷史高度。分別探討于越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越地佛教的傳播及在中國宗教史上的地位,越地的道教思想及對道教發(fā)展的影響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越地文人在儒釋道合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在道德核心價值觀上與中華文化的一致性表現(xiàn)在——以推行德政,實現(xiàn)德治,維護封建王權統(tǒng)治為根本目的;以養(yǎng)成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為道德修養(yǎng)的根本目標;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路徑,認為義利并重是越文化道德追求的重要特色,認為越地文人在倫理思想上更加關注道德實踐。闡述了越地教育思想的演變主線,分別對越地著名學者關于教育目的目標、治學態(tài)度、教學原則和方法等思想進行了梳理。分析評述了以越國范蠡為代表的“農商具利”經濟思想及影響;以葉適為代表的“農商并重”經濟思想及影響;以黃宗羲為代表的“工商皆本”經濟思想及影響及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現(xiàn)代基因。探討了越地學術思想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即學術觀點在交鋒辯駁中傳播;思想觀念在為官從政中傳播;理論流派在講學授徒中傳播;學術思想傳播的其他途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方式進行了新的循跡和思考。在分析越地學術思維的文化背景和學術依據(jù)的基礎上,概括提煉出了越地學術思維中表現(xiàn)為突出的務實性思維、一貫的包容性思維、強烈的批判性思維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