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當為青年學者柯小剛的近期力作。本書內容涉及三個方面,(1)歷史;(2)教化;(3)藝術。作者遵循經義,依托文本,提出“文質往復”的言說理路,力圖破除時人喧囂良久,卻仍不脫西學枷鎖、宗教迷霧的所謂“神圣和世俗兩分”或曰“超越與實在兩分”的武斷而極為可疑的表達,進而得以批判在上述兩分框架內展開的對現代性與現實性的傲慢闡釋,并揭示了華夏文明精神在回歸神圣古典名義下將會導致的與西方精神的同質化和宗教化。此“文質往復”之理亦為之道。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分析了《資治通鑒》的開端的表述,尋求司馬光于此三家分晉之際為世代之開端的微言大義,提出了我們對于歷史、時間、空間之中的文質往復的道路。在第二部分,作者在此文質往復的道路的指引下,在五四九十周年的題目下,闡釋了如何展開傳統(tǒng)與現實的教化之路的意見。在第三部分,作者借助對海德格爾的藝術哲學的批判,和我華夏中古畫論的研究,讓教化之路的展開得到了在藝術哲學上了一次演練。全書血氣充沛,慷慨有志,引經據典,謹慎確鑿,推演論斷,縝密有端,足可成一家之言,會古今之意,古今本無割裂,亦非爭斗無涯,天地相通之處,道統(tǒng)歷歷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