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都城與核心區(qū)探索》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與考古資料,對楚丹陽和郢都的問題作全面的論證,力求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希望能在一些重要疑難問題上有所推進,對楚國歷史地理與文化研究的深入有所助益。楚都地望歷來頗有爭議,至今未有較令人信服的結論。而楚國都城與中心地域的不明,又給楚文化研究帶來較大的困難。《楚國都城與核心區(qū)探索》回顧了楚丹陽與楚郢都地望各種主要說法的歷史與現狀,以及近年來學術界在楚都研究上的一些新動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楚都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論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清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力爭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其次是突破城垣的束縛,不把城作為探討楚都的前提。第三是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探討。在“反”的方面,首先對可能性不大的當涂說和秭歸說進行分析,加以排除,以縮小分歧的范圍,然后對剩下的丹淅與枝江兩說進行詳細對比,讓對立雙方在一個平臺上對話,不僅是要否定較不合理的一方,更重要的是找出所要肯定的一方在邏輯體系上還存在的問題,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解決。在“正”的方面,主要從羋姓、楚蠻、楚國三者關系人手,逐步理清其相互關系,通過對楚蠻的研究、確定不同時期楚蠻的分布區(qū)域,以楚蠻來定楚國,進而確定不同時期的楚核心區(qū)之所在,從區(qū)域的角度來探討楚都。通過系統(tǒng)分析,《楚國都城與核心區(qū)探索》認為,商末周初時羋姓一族居住在丹江上游地區(qū),此時的楚都丹陽僅與丹山或丹水相關連。熊繹受封時,徙居荊山腳下,此時的楚都丹陽當在丹江下游的丹淅之會。西周晚期以后,楚熊渠的活動區(qū)域在“江漢”地區(qū)或“江上楚蠻之地”,西周末年楚核心區(qū)移至“江漢”中的“沮漳”之地,此后至春秋晚期,楚都與楚核心區(qū)均在“江漢沮漳”之地,今蠻河流域。春秋晚期以后,楚都及楚核心區(qū)南徙至今沮漳河流域,戰(zhàn)國早期時楚都當在今沮漳河中游的當陽、枝江一帶,以當陽季家湖楚城為核心的東周聚落群當為戰(zhàn)國早期楚都及楚核心區(qū),戰(zhàn)國中晚期時楚都移至沮漳河下游的荊州、荊門地區(qū),以江陵紀南城為核心的東周聚落群應為戰(zhàn)國中晚期楚都及楚核心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