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走向》對19世紀30-40年代發(fā)表的古史辨派的重要學術論著,作有逐節(jié)的細致分析,以此為基礎,展開若干專題研究。指出:以顧剛頡、錢玄同、童書業(yè)、楊寬等人為主體的“古史辨派”,經歷了由實驗主義到今文家言、由經學到史料學、再由史料學到神話學的衍變過程。顧頡剛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和“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說”,其著眼點為先秦兩漢學術史問題,依循晚期今文經學康有為、崔適之說,重點坐實劉歆助莽篡漢及遍偽先秦典籍,特別是偽竄《周禮》和《左傳》,從而將“古史辨派”的治學精神演繹為辨?zhèn)沃畬W,將中國古代史學傳統(tǒng)演繹為“造偽”與“辨?zhèn)巍眱纱笾骶€。這一結果改變了胡適所倡導的“假設”與“求證”兩步走的實驗主義原則,將假設直接判定為結論,最終導致了顧頡剛與胡適的學術分歧,也導致了顧頡剛與錢穆的學術分歧。古史辨派的潛在影響至今仍在。其思想主張不僅“對二千年之中國傳統(tǒng)史學予以毀滅性的打擊”,而且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整體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