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句話比聽懂一句話難,寫出~句話比讀懂一句話難,這已是不爭的語言技能的事實。寫一篇文章,需要語言和思維兩大方面的能力和辛勞,那就更難了。一般說來,寫作是人人都頭痛的事。在英語考試中,寫作一向是考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醫(yī)學博士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的書面表達,從1977年開始,一直采用的是提供一篇中文短文要求寫英語摘要的題型。中文短文為800~1000字,基本上是有關醫(yī)學科普知識的,英語摘要為200字左右(最好完成200字多一點),分值20分,時間限制為50分鐘。這種寫作題型是醫(yī)學博士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的一大特色,不見于其他大型英語考試。不少考生對這種寫作題型感到頭痛,考試前不知如何準備,考試時不知如何下手,沒有一點把握,非常被動。考生們英語寫作水平不高,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這在于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時普遍重理解輕表達、重單詞輕句子、重廣度輕深度的學習習慣。讀得多,寫得少。背單詞多,默寫句子少。記單詞的漢語意思多,記單詞的用法少。寫作本來就是比較難掌握的語言技能,再加上練習得不夠,寫作能力自然高不起來。練得少,能力不強,應試的技巧要么掌握不好,要么無從發(fā)揮作用。這樣在寫作考試得不到理想的成績,甚至不及格,也就不奇怪了。我們在長期的寫作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和考生們存在的最突出、最影響其書面表達能力的問題,停留在單詞和句子的層面上,篇章結構上的問題還在其次。問題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能熟練掌握的單詞量少,而且常常拼寫錯誤。二是句子的語法及表達錯誤頗多。詞是英語單詞,但學生們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深受漢語影響的語法來組織的。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們也知道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錯誤,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漢語思維用英語表達出來,只好出此下策。結果是,不少學生和考生一篇作文寫下來,十幾句話,幾乎沒有一句是對的。這種有重大語法錯誤、辭不達意的作文,怎么能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