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蔡元培倫理思想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
1.1 蔡元培倫理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1.1.1 蔡元培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歷程
1.1.2 歷史變局與救亡啟蒙的倫理路徑
1.2 蔡元培倫理思想的文化淵源
1.2.1 中國古代倫理道德之優(yōu)良傳統(tǒng)
1.2.2 中國近代道德批判和倫理革命的思潮
1.2.3 近代西方自由平等博愛倫理觀的輸入
1.3 蔡元培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
1.3.1 二元論的世界觀
1.3.2 兼容并包的價值取向
1.3.3 中西哲學的融通
第二章 蔡元培有關倫理學研究對象、目的與方法的思想
2.1 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2.1.1 倫理學的定義與界說
2.1.2 道德的性質和類型
2.2 倫理學的研究目的
2.2.1 道德哲學之屬于小己者
2.2.2 道德哲學之屬于社會者
2.2.3 道德哲學之屬于人道主義者
2.3 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2.3.1 研究方法之一演繹法
2.3.2 研究方法之二——歸納法
2.3.3 演繹法與歸納法之關系
第三章 蔡元培道德原則及主要道德規(guī)范的思想
3.1 群體主義
3.1.1 群者,所以謀各人公共之利益也
3.1.2 舍己為群之理由
3.1 _3盡力于公益與愛護公物
3.2 人道主義
3.2.1 人道主義是近代倫理思想之主流
3.2.2 人道主義原則及其道德進步性
3.2.3 自由平等博愛是一切道德之根源
3.3 勞工神圣
3.3.1 平民主義必將戰(zhàn)勝武斷主義
3.3.2 正確認識與評價勞工的價值
3.3.3 “勞工神圣”的道德進步性
3.4 主要的道德規(guī)范
3.4.1 責己重而責人輕
3.4.2 勿畏強而侮弱
3.4.3 戒失信、戒狎侮、戒毀謗、戒罵詈
第四章 蔡元培個體道德品質與個體道德行為的思想
4.1 個體道德的形成與發(fā)展
4.1.1 個體道德內涵
4.1.2 個體道德義務
4.1.3 個體道德良心
4.2 個體道德品質
4.2.1 仁、智、勇
4.2.2 勤勉、信義、慎言與恭儉
4.2.3 自制、習慣、從師與交友
4.3 個體道德行為
4.3.1 意志與個體道德行為
4.3.2 個體道德行為的評價
第五章 蔡元培家庭道德、職業(yè)道德與社會道德的思想
5.1 家庭道德
5.1.1 家庭為國家社會之基本
5.1.2 子女事父母之道
5.1.3 父母待子女之道
5.1.4 夫婦之倫與愛情道德
5.1.5 兄弟姊妹道德及族戚道德
5.2 職業(yè)道德
5.2.1 職業(yè)無高下貴賤之分
5.2.2 官吏道德在服務公眾
5.2.3 醫(yī)生道德在治病救人
5.2.4 教師道德在為人師表
5.2.5 商賈道德在買賣公平
5.3 社會公德
5.3.1 公義與公德為社會之本務
5.3.2 保護生命為一切權利之基本
5.3.3 取財之義與財產的合理占有
5.3.4 名譽的維護與祛除誹謗
5.3.5 禮讓的講求與威儀的對待
5.4 國家道德
5.4.1 尊法律為吾人對于國家之本務
5.4.2 交租稅與服兵役的道德意義
5.4.3 興教育以育國家之良民
5.4.4 愛國心與國運之關系
5.5 國際道德與戰(zhàn)爭道德
5.5.1 國際道德之進步
5.5.2 戰(zhàn)爭道德之理性
第六章 蔡元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與理想人格的思想
6.1 道德教育
6.1.1 道德教育的目標與意義
6.1.2 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
6.1.3 重視公德與私德的教育
6.1.4 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6.2 道德修養(yǎng)
6.2.1 修己為個體道德之要
6.2.2 良心發(fā)現為修德之基
6.2.3 去惡為行善之本
6.3 理想人格
6.3.1 完全人格之精義
6.3.2 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6.3.3 自治能力與自動精神
6.3.4 完全人格與國家隆盛
第七章 蔡元培有關中國倫理學史的系統(tǒng)思想
7.1 倫理學史以倫理學家之派別為敘
7.1.1 倫理學史不同于倫理學
7.1.2 純粹之倫理學與純粹之倫理學史
7.2 中國倫理學說之綜論
7.2.1 我國倫理學說之起源
7.2.2 儒家為我國倫理學之大宗
7.2.3 各家學說之消長
第八章 蔡元培倫理思想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