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是史書,也是文學;《三國演義》是小說,也有史事。毛澤東一生不離“三國”,從有記載的文字佐證,他至少讀了七十年的“三國”?!度龂萘x》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為止,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晉朝史學家陳壽把這段歷史編成史書《三國志》,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補了許多材料。《三國志》,除了裴松之有長篇巨注外,為其作注、旁證、??钡?,到清代已有顧炎武、何焯、章鉅等20多家。其中盧弼的《三國志集解》匯集了諸家校語、評注,可以說是歷代注解《三國志》的一次總結。毛澤東讀《三國志》留下較多批語的,便是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毛澤東讀“三國”的批語大致有以下幾類。從封建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曹操歷來被看作篡漢的“奸雄”。特別是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傳和戲劇舞臺上對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把曹操視為“曠世奸雄”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接受。毛澤東則一反傳統(tǒng)觀點,肯定這一歷史人物的才略和功績。50年代末他談到歷史學家剪伯贊一篇關于曹操的文章時說:“曹操結束漢末家族混戰(zhàn)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后來西晉統(tǒng)一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