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俄羅斯人,出生在烏克蘭西部邊陲的沃倫?。ìF(xiàn)屬羅夫諾州)的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父親是酒廠的工人,母親給人家當廚娘。他不滿10歲就給人家放牛、做童工,備嘗了饑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艱難的時世,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孕育了對權貴和剝削壓迫者的憎十艮,從小就形成了桀驁不馴的反叛性格。這部小說感人至深,因為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它是作者用生命澆鑄而成的,小說也因此具有了鮮明的藝術風格。首先,筆調雄渾,場面宏大作品描述的是從十月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十多年間的社會生活,此時蘇聯(lián)大地上戰(zhàn)馬奔騰、風云變幻。作者以烏克蘭作為舞臺,對這段時期的生活內容作了整體把握,作品幾乎含納了當時所有重大的事件,比如國內戰(zhàn)爭、經濟恢復階段的各種斗爭、黨內的矛盾沖突、列寧逝世所引起的震撼等。一這些重大事件通過作家或直接或間接的描述,一一展示在讀者眼前,這使作品有了一種厚重的歷史感。由于作品這方面的內容特點,許多場面的描繪也以宏大見長,如,在波蘭邊境慶祝十月革命勝利的群眾游行場面、與托洛茨基分子斗爭的會議場面、列寧逝世追悼會現(xiàn)場群眾踴躍入黨的場面等。因此,雄渾、宏闊就成了作品的藝術風格之一。其次,敘事、描寫簡潔凝練作者的敘事特點基本上是大處入手,作品中雖也不乏精當?shù)募毠?jié),但對所寫之事的處理大體上是點到為止,不作過多的鋪排;描寫也是這樣,不管是場面描寫,還是人物的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為動作描寫,都以簡潔、精確為特色。再次,政論性的文字與抒情插筆相結合作者是當時千千萬萬個“保爾”之一,親歷了那個緊張、激動的時代。他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有分明的愛憎情感,寫作過程中,他對這些不作任何掩飾,于是在作品里,作者通過人物直接面對讀者,對各種事件發(fā)表評論、對各色敵人作出抨擊、對英雄人物和英勇行為表達贊美等等。這些政論和抒情文字層出不窮,形成了作品的又一風格。最后,自傳性與虛構性的融合 作品寫到的重大事件都是真實的,主人公保爾的生活、戰(zhàn)斗經歷與作者本人的生活、戰(zhàn)斗經歷又有極多相似之處,如此,作品獲得了一種文獻性、自傳性的風格。但它又不是紀實作品或自傳作品,它是小說,是虛構的,它是將真實的事件、將自身經歷作為素材,通過藝術想象和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