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藏書樓,無論官藏、私藏或是宗教藏書、書院藏書均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各自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沒有藏書文化,便不會有中國的歷史文化。正如浩瀚的海洋不可缺少涓涓細流的匯入,許多珍貴的典籍正是通過各種藏書樓這一綿延不絕的渠道得以保存和流傳。大藏經者,就是將一切佛教典籍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匯集成的一部大叢書。其中佛所說的教法稱《經》,包含制定的戒條稱《律》,發(fā)揮佛法的道理稱《論》,故大藏經也稱《三藏經》、《一切經》。藏者,梵語為pitaka,原意是可以盛放東西的竹篋,即漢文之《籠》、《籃》,有容納、收藏之義。大藏經的收藏刻印流傳,對于雕版印刷術的發(fā)展、版畫藝術和套版印刷的發(fā)明、出版中心的形成、書籍制度的演進以及印刷術的傳播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