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詮釋意義,在過去是長期被忽略或低估的問題。這可能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面對近代命運中國人所進行的文化反思,對道教等傳統文化所持的強烈貶斥態(tài)度,已在事實上延續(xù)成為一種近代式的歷史觀;二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近代以來道教在中國社會各領域所占有的文化比重迅速下降,其現實生存及發(fā)展空間因而受到嚴重制約;三是西方科學技術和醫(yī)學的傳播,對古老的道教神仙學說和醫(yī)學養(yǎng)生方術等信仰體系構成強烈沖擊,而其教內并未出現應激性的變革,未形成適應性新形態(tài)。因此,道教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主流中并未占據地位,未能成為社會主體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意義訴求的方式。事實上,這些問題強烈地制約著近代以來中國歷史文化解釋學的合理性,加之一些西化、崇儒、信佛之近代學者的排斥甚至謾罵,使道教在中國歷史觀察研究中的詮釋意義,一直未獲正視。這使許多人至今心存疑問:歷史上的道教,對于中國歷史和國人的內在世界、對于中國傳統生活方式意味著什么?在整個文明機體中所占空間及攜帶的能量究竟如何?由于上述問題,要回答和理解這些問題所指向的歷史事實,對于今人而言,已是艱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