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一般以話劇的引進為界把中國戲劇分為古典和現(xiàn)代兩個時期。話劇引進之前,中國戲劇舞臺一直是所謂“戲曲”獨步天下。話劇引進之后的百余年里,中國戲劇舞臺開始了主要是話劇和戲曲二元共生的時期,作為古典/本土戲劇形態(tài)的“戲曲”也開始了它的現(xiàn)代化進程。所謂“戲曲”,實際上是一個外延很寬泛、內涵很模糊的概念,能否用它來指稱中國土生土長的全部戲劇形態(tài),也大有爭議。那么,中國土生土長的戲劇是從哪里來的?它在歷史上的存在形態(tài)如何?它的美學特征該如何描述?這恐怕是所有相關研究者首先應該回答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不好一概而論的問題,值得我們從多方面予以探討。在《戲劇藝術》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圍繞這些問題編選了若干至今仍有啟發(fā)意義的篇什,結集出版,或有溫故知新之效,聊表總結紀念之意。本書分兩輯,每輯按發(fā)表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第一輯為“戲曲歷史與文化”,側重于編選戲曲的歷史形態(tài)與文體形式方面的研究。如,陳多先生、謝明先生、曹路生先生關于中國早期戲劇面貌的探尋,董每勘先生、曲六乙先生、劉禎先生、黃天驥先生、葉明生先生、王勝華先生等關于中國民間的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的戲劇形態(tài)如滑稽戲、儺戲、目連戲、傀儡戲等的研究,胡雪岡、徐順平先生、洛地先生、徐扶明先生、廖奔先生、朱萬曙先生、胡忌先生等關于南戲、元雜劇、地方戲聲腔與演出形態(tài)等的研究。第二輯為“戲曲理論與批評”,側重于編選關于戲曲美學特征的理論概括和從不同角度對戲曲進行批評研究的文章。如,焦菊隱先生關于中國戲曲藝術特征的探索,夏寫時先生關于我國民族戲劇觀的總結,葉長海先生關于中國戲曲總體性特征的論述,鄒元江先生關于戲曲虛實關系的研究,都極有代表性。趙山林先生從戲曲觀眾學的角度、黃竹三先生從戲曲文物學的角度、周維培先生從戲曲曲譜學的角度、傅謹先生從戲曲腳色制的角度,都曾經對戲曲的理論與批評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發(fā)表在《戲劇藝術》上的篇什只是他們相關研究的一部分。王元化先生關于京劇的見解雖然是本書所收文章中最短的一篇,但卻是他后來關于京劇的系統(tǒng)論述的綱領性文章。此外,張庚先生、俞振飛先生、蔣星煜先生等對戲曲的表演藝術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和充分的論述,十分難得。而以呂效平先生的文章作為壓卷之作,除了因為發(fā)表時間的關系,還主要是因為它是近年來在現(xiàn)代戲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研究成果。以上所錄,大抵第一輯偏重“考”,第二輯偏重“論”。當然,對于傳統(tǒng)文藝的學術研究都應該講究文獻學與文藝學并重,“義理”與“考據(jù)”互彰,往往“考”以“論”為旨歸,“論”以“考”為基礎,“考”與“論”是難以分家的,本書所收篇目也不例外,故合稱“考論”。三十年戲曲研究當然不只是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這樣的編選只能是全豹之一斑,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況且,僅就這兩方面的內容而言,也由于編選者的學識水平有限,加上本書篇幅有限,遺珠之恨恐怕也不可避免,還望方家見諒并不吝賜教。就我個人而言,這次編選工作雖然經歷了不少困難,但總歸是一次愉快的學習之旅。舊文重溫,許多篇什給我的依然是思想的啟迪與精神的震撼,它們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其學術價值,反而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傊?,三十年來我們以能發(fā)表包括本書所選篇目在內的膾炙人口的佳作而自豪,我們以擁有包括上述作者在內的優(yōu)秀的作者隊伍而驕傲。而也正是因為眾多學者的努力和參與,我們刊物見證了三十年來戲曲研究的不平凡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