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制度建設日益成為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和黨的執(zhí)政建設的重要內容。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就作出了發(fā)人深省的論斷,“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①。制度的重要性在20世紀的世界東西方形成了廣泛的共識。較其之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和他的合作者羅伯斯·托馬斯在他們的經濟史研究中曾得出一個結論:制度創(chuàng)新是“西方世界興起”的根本原因。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歷史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制度建設(包括體制改革、制度創(chuàng)新和機制創(chuàng)新)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黨內較為重視制度建設的領導人,鄧小平很早的時候就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體制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對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性,他從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相互關系出發(fā),多次強調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單向推進存在的障礙和制約,提出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