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素稱“禮樂文明”。早在我國遠古時代,禮就孕育于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之中。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揭開了中國禮樂文明的序幕。后經儒家的豐富和完善與歷代統(tǒng)治者的倡導和推行,禮逐漸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禮治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治國方略。綜觀中國歷史,禮作為約束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準則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基本規(guī)范,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而且成為華夏文明的標志。唐代學者孔穎達在解釋“華夏”一詞的涵義時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敝穼W家柳詒徵先生也曾說:“中國者,禮儀之邦也。以中道立國,以禮儀立國,是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而言最具特色之處?!倍Y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一向被視為儒學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茍子等都對禮的作用和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不學禮,無以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再到荀子的“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儒家對禮的執(zhí)著追求,感受到禮在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領略到“禮之用,和為貴”所揭示的治國理政、協(xié)和萬邦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