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
一、什么是國學
1. 泛指說
2. 特指說
3. “賦新思于舊事”的國學概念
4. 本書所取的國學概念
二、國學之名的由來與別名異稱
1. 國學之名原非國產
2. 國學有許多別名
三、國學的分類與派別
1. 分類
2. 派別
第一章 經部概說
一、經和經學
1. 經原是一根線
2. 經學特指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
3. 孔子與六經
4. 從六經到十三經
二、十三經簡說
1. 《易經》
2. 《尚書》
3. 《詩經》
4. “三禮”
5. “三傳”
6. 《論語》
7. 《孝經》
8. 《爾雅》
9. 《孟子》
10. 關于《四書》
附:《十三經注疏》的注疏者一覽
三、經今古文與緯書
1. 關于經今古文的學派之爭
2. 關于緯書與讖緯神學
附:小學概說
1. 何為小學
2. 文字學
3. 音韻學
4. 訓詁學
5. 校讎學
6. 目錄學
7. 版本學
8. ??睂W
第二章 史部概說
一、史與史官
1. 何為史
2. 史官與史館制度
3. 史的分類
二、紀傳體正史——二十四史簡說
1. 前四史
2. 兩晉南北朝史
3. 唐五代史
4. 宋元明清史
附:二十四史修撰者與注者一覽
三、編年體史書
1. 《竹書紀年》
2. 《漢紀》與《后漢紀》
3. 《資治通鑒》及其續(xù)補之作
4. 《資治通鑒綱目》
5. 起居注
6. 實錄
四、國別體
1. 《國語》
2. 《戰(zhàn)國策》
五、紀事本末體
1. 《通鑒紀事本末》
2. 《宋史紀事本末》
3. 《元史紀事本末》
4. 《明史紀事本末》
5. 《左傳紀事本末》
6. 《左傳事緯》
六、典制體——政書
1. 三通
2. 歷朝會要
3. 會典與法典
七、史評與學術史
1. 史評
2. 學術史
八、地理與方志
1. 地理
2. 方志
第三章 子部概說
一、子與諸子
1. 何為子
2. 何為諸子
3. 諸子之淵源
二、先秦諸子概說
1. 儒家
2. 道家
3. 墨家
4. 法家
5. 名家
6. 陰陽家
7. 縱橫家
8. 兵家
9. 雜家
10. 稷下學宮與稷下先生
三、秦漢以后的諸子學
1. 漢唐儒學
2. 魏晉玄學
3. 宋明理學
4. 清樸學
第四章 集部概說
一、總集與選集
1. 《楚辭》
2. 《文選》
3. 《玉臺新詠》
4. 《古詩源》
5. 《樂府詩集》
6. 《全唐詩》
7. 《唐詩別裁集》
8. 《唐詩三百首》
9. 《古文觀止》
10. 《古文辭類纂》
二、別集
三、詩文評
1. 《典論·論文》
2. 《文賦》
3. 《文心雕龍》
4. 《詩品》
5. 《二十四詩品》
6. 《滄浪詩話》
7. 《戲為六絕句》
8. 《人間詞話》
四、詞曲
1. 《花間集》
2. 《絕妙好詞》
3. 《詞綜》
4. 《宋詞三百首》
5. 《全宋詞》
6. 《全元散曲》
7. 《元曲選》
8. 《六十種曲》
附錄一:常見國學名詞簡釋
社稷
宗廟
太廟
祧廟
昭穆
封禪
明堂
至圣先師
文廟
亞圣
復圣
三綱
五常
五倫
禮義廉恥
三從四德
格物致知
慎獨
內省
養(yǎng)氣
孔門三戒
忠恕
中庸
三不朽
氣節(jié)
節(jié)烈
孔顏氣象
殺身成仁
舍生取義
獨善兼濟
陰陽
五行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
名諱
避諱法
謚法
干支
歷法
三正
二十四節(jié)氣
大同
小康
華夏
封建
郡縣
察舉
九品中正制
科舉
詩言志
詩緣情
詩無達詁
文以載道
意境
附錄二:國學最基本的閱讀書目
附錄三: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