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叢書是江西地方文獻資料中卷帙最多、內容最豐的大型叢書,共有兩套。一套為陶福履編,收書二十六種,四十八卷;一套為胡思敬編,收書一百零三種,六百五十卷(原書統(tǒng)計如此,附書和??庇浀任从嫞?。兩套叢書雖然同名,收書卻無一重復,共計收刊自唐迄晚清著述一百二十九種,六百九十八卷。除廬山紀事、皇明西江詩選屬外省籍學人編撰外,其它都是江西先哲的著作。從其內容和價值考察,作者履歷各異,志趣不同,著述涉及中華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人小史八種紀錄明代史實,理學類編反映宋明理學思潮等,這顯然表明豫章叢書具有超越區(qū)域、涵蓋深宏的重要意義。眾所周知,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稱,尤其自宋以來,人文鼎盛,著作如林,在全國享有盛譽。然而,長期以來,江西的鄉(xiāng)邦文獻,無論是全集巨編,還是雜著短制,大抵以單行集子的面目出現,甚至只是家刻私藏,未曾流布,有的仍是手稿,不肯輕易示人。若論我國郡邑叢書之濫觴,當數明代天啟三年(一六二三)黃岡人樊維城匯刻的鹽邑志林;至清代乾嘉時期,乍川文獻、浦城遺書、臺州叢書等相繼刊行;嗣后,嶺南文叢、金華叢書、畿輔叢書、湖北叢書等又紛紛問世。而直到光緒中期,江西的鄉(xiāng)邦文獻尚無匯集和整理,這勢必影響江西文化遣產的承繼流傳,也與江西文化史的盛況殊不相稱。起而擔當大任,改變本土文獻匯刻滯后狀況的人物是陶福履與胡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