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又名大戴禮、大戴記,為西漢時期的禮學名家戴德選編。他的從兄之子戴圣選編了禮記,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禮、小戴記。戴德、戴圣俱受學于后倉,因小戴禮記有馬融、盧植、鄭玄等人為之注釋,合周禮、儀禮名為三禮,居十三經之列,歷代研習不衰,經義訓詁燦然,蔚為大觀,而大戴禮記因不為兩漢經師所傳注,以致篇章殘落,亡佚過半,宋代雖曾與小戴禮記并列,稱十四經,有學者為之詮釋,清代學者繼而整理,但其遭遇畢竟天壤之別。時至今日,出土文獻紛紛出現(xiàn),與傳世文獻多有歧異,又多典禮學文獻相關,大戴禮記將重新受到關注。大戴禮記不像禮記那樣受到重視,除了以往學界一致認為的輿今古文學派之爭有關而外,今日看來,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它的內容抽象的理論較多,且比較龐雜,不像禮記的內容許多都是士人必須慣用的禮儀,因而流傳不廣,就像孔子的很多論述在當時并沒有廣泛流傳(今天出土的大量竹簡可以證明),形而上的東西畢竟不像形而下的東西那樣容易受到關注。二是它的許多章節(jié)內容是單獨流傳的,如夏小正、曾子十篇(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孔子三朝記七篇(千乘、四代、虞戴德父圣氣小辯、用兵、少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