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的民間藝術自生自滅,猶如山花爛漫,成為廣大勞動者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創(chuàng)作來講,民間藝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文人從中吸取養(yǎng)料,卻又嫌它粗俗,所謂“不登大雅之堂”。這種歷史現象,只有少數偉人慧眼能看出,如魯迅、高爾基等,并給予特別的尊重,更多的人是不屑一顧的。有意義的是,當我國社會轉型,民間藝術無應變能力,由衰退幾近消亡之時,卻引起了國人的關心,甚至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國務院也頒發(fā)了文件,并規(guī)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以“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有的提出了“尋找回家的路”!家園依在,確實需要保護。拆門窗、揭磚瓦、倒柱礎的現象已很嚴重,家園的路也堵塞得不暢通了。重要的在于認識,這是我們的“母親文化”,是我們的根之所在。根之不存,五千年的文明將會中斷。我們研究民藝的意義即在于此。民間藝術是從勞動者心中長出的花,花開花落,自生自發(fā),猶如群星燦爛,仿若百川匯流?!“?,民藝! 你是民族文化的一塊重要基石,是心靈之表,藝術之根,藝術家從這里取法借鑒?!⌒蕾p民藝,會使人想起生長的故土,——那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之美; 研究民藝,會使人深刻地理解藝術,——藝術與生活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