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必需從搜集第一手原始史料人手,這是治史者的常識;明、清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近,各種史料雖沒有到浩如煙海的程度,但假設能置于一處,肯定是堆積如山。由于種種人為因素,這些史料的真實性,問題甚多。比較而言明、清留下的檔案無疑是有很高可信度的第一手史料。一九一一年,清朝滅亡。存于內閣大庫中的明、清檔冊,后被教育部所屬歷史博物館妄人視焉廢品,賣給紙店造還魂紙。幸經羅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等人的努力,從商家高價購回,幾經輾轉,已損失不少,最后于一九二八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買下,并成立了由陳寅?。ㄒ话司拧?一九六九)、朱希祖(一八七九-一九四四)、陳垣(一八八○-一九七一)傅斯年(一八九六-一九五○)、徐中舒二(一八九八-一九九一)組成的“明清史料編刊會”這幾位都是中國史學界泰斗級的學者,由他們來主持明清史料的編刊,可見“史語所”對這項工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