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傳》主人公閻錫山,是一個經歷相當復雜而又頗具特色的人物。他在近代中國史上經歷過從清王朝到民國以及由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的朝代更迭,參加過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也卷入過北洋軍閥混戰(zhàn),發(fā)動過倒蔣的中原大戰(zhàn),進行過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他受到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學,尊奉綱常名教,也留學過日本,接收了不少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并將它們加以借鑒應用;他不甘落后,力圖進取自強,也對現存種種社會弊端表示了不滿,想要對它加以克服改造,卻又患得患失,不敢從根本上觸動現存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是想用折中的辦法對一些社會矛盾加以調和;他在振興山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曾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也為爭取中國的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進行過一番努力,但同時,也給山西民眾造成了不少災難,并且為了反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而不遺余力,不僅炮制了一套“理論”。還采取了相應的一些措施。閻錫山一貫信守“存在即真理,需要即合法”的政治理念,奉行“中的哲學”,主張“公道主義”,理想“大同世界”。他在風云變幻的中國政壇上,經過長期的歷練,既成為了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政治家,又變得工于心計,精于權衡,善于應變,詭譎狡詐,反復無常。他聯馮又棄馮,擁蔣又反蔣,抗日又聯日,聯共又反共。在民國政壇翻云覆雨,縱橫捭闔,左右逢源。因此,蔣介石既稱贊他“態(tài)度光明,意志堅定”,卻又揶揄他是“詭而不正”的“晉文公”;馮玉祥夸他是“革命元勛”,又罵他“背信棄義”,“不是個好東西”;日本人捧他是“有雄才大略”,“是中國的偉人”,又說他“老奸巨猾”,是個“難以揣度的人物”;毛澤東對他在解決西安事變和抗戰(zhàn)中的積極表現曾予以了高度評價,但后來又把他視為“人民公敵”,列入了重要戰(zhàn)爭罪犯的名單。閻錫山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在新與舊、進步與反動、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較量中,發(fā)生著大動蕩、大變化,逐漸由舊變新,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一個大轉型時期。這期間,中國社會既經歷了從封建專制王朝到共和的巨大社會變革,也經受了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這種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化,必然地要作用并影響于閻錫山,他提出的種種主張及其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其從維護本集團和本階級以及國家民族利益出發(fā),通過觀察、思考,反復權衡后,對這種社會變化作出應對的結果。因此,這種應對就不能不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性,并且這種應對對山西乃至中國社會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就不可能是全屬正面的,或是全屬負面的。而這也恰恰反映了中國社會這一歷史時期中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的復雜性,反映了中國社會由舊變新的艱巨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對于閻錫山的研究。也是對中國這一時期歷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正因為如此,所以,對閻錫山功過是非的評價,就有相當的難度。其實,只要把閻錫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及因此而產生的作用與影響,置于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站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社會前進的方向這個角度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考察分析,還是能夠作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的。作者正是本著此意,在本人以往對閻錫山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專家學者在這方面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撰寫這部書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