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語文教學像中國古老的文化一樣源遠流長。但古代沒有專門的語文學科,語文與史學、倫理學常融為一體,教學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從此,我國小學制度開始建立,小學設立了國文一科,取代了讀經、講經。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學科意義的語文教學的開端。1920年教育部通令將全國小學國文科改為國語,新中國成立后,改國語為語文。從我國古代到解放前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建立了適合我國實際的一套漢字教學、文章教學、作文教學的體系,為以后的小學語文教學理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小學語文教學更為活躍,語文教材教法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并編輯出版了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及拼音、識字、寫字、閱讀、說話、作文等單項教學的書籍。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社會對培養(yǎng)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了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蓬勃發(fā)展,語文學科教學論研究也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改革開放以后,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地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從研究方法到研究內容都有了許多創(chuàng)新。當前,如何建立適應21世紀需要的學科教育理論及實踐體系,是小學語文學科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與使命。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法這門學科,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對其進行歷史的選擇,或揚或棄,走結合創(chuàng)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