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炮。是一種對攻性很強的布局,也可以說是象棋布局的始祖。早在明清年代的《桔》、《梅》古譜中已有介紹,近代中國象棋譜也作了細致闡述,其布子規(guī)律大致是:一開始雙方都逆向擺當頭炮,接著雙方都是一個正馬,一個邊馬,升巡河車,互攻對方移炮的一邊。由于雙方動用兵種、走子順序和進軍路線相同。先走的一方總能占得若干便宜.這便為后手中炮提出了必須改革的要求和理論基礎。改革的基本點在于突破雙方“互攻一側”的進軍路線,調整走子順序。中炮當然還是要擺,但不是第一回合“對著干”,而是在調馬動車之后再擺。這個時候為了強化中路攻防,雙方都跳雙正馬,打破子力結構的舊有規(guī)格。這是炮局對攻思想邁過漫長歲月后的升華和飛躍。也是《半途列炮》要研究的“半途列炮”。進入80年代后,半途列炮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使冷落棋壇很長時間的列炮布局以新的面貌一躍成為當前布局的主流之一。其抗擊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我們不妨把它概括為左炮封車、7卒開路、小列炮新編、緩開右車、三步亮車5個部分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