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卮言
中國哲學啟蒙的坎坷道路
中西文化異同辨
文化反思答客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分”、“合”、“一”、“多”與文化包容意識
對外開放的歷史反思
世紀橋頭的一些浮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中國化——1995年12月答廣東《學術研究》編輯問
“東西慧夢幾時圓卮”——1998年11月香港“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傳統(tǒng)反芻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概觀
《周易》與早期陰陽家言
易蘊管窺
人為易與民族魂
儒門《易》、《庸》之學片論
傳統(tǒng)•隱者•倫理異化
道家•隱者•思想異端
道家風骨略論
秦漢之際學術思潮簡論
略論楊泉及其《物理論》
佛慧淺繹
淺析佛教哲學的一般思辨結構
關于《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源流
關于《大乘起信論》的歷史定位
佛家證悟學說中的認識論問題
附:五臺行吟稿
略論弘忍與“東山法門”——1994年11月黃梅“禪宗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
石頭希遷禪封淺繹——1996年8月長沙紀念石頭禪及曹洞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學思積靡
蒙文通先生《理學札記與書柬》讀后
蒙文通與道家
評梁啟超的“近三百年”中國學術史觀
侯外廬同志新版《船山學案》讀后
辨異•自主•尋根——重讀梁漱溟先生《中國文化要義》
《推十書》成都影印本序
《熊十力全集》編者序
神思慧境兩嵌崎——讀《智慧的探索》,緬懷馮契同志
論唐君毅之哲學史觀及其對船山哲學之闡釋——讀《中國哲學原論》
舊邦新命 真火無疆——馮友蘭先生學思歷程片論
徐復觀學思成就的時代意義——1995年8月在武漢“徐復觀思想與現(xiàn)代新儒學發(fā)展學術 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方法芻議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問題芻議——新編《中國哲學史》導5
古史祛疑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評《中國哲學》創(chuàng)刊號
歷史感情與歷史科學——1982年12月在衡陽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會上的發(fā)言
通觀全過程 揭示規(guī)律性——喜讀馮契同志新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
讓邏輯之光照亮歷史——《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讀后
中國哲學范疇研究中的論史結合問題
哲學史研究中的純化和泛化
楚簡重光 歷史改寫——郭店楚簡的價值和意義(1999年10月珞珈山首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序評余卮
《中國辯證法史稿》卮言及后記
《諸子百家大辭典》序
序李亞寧著《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與社會》
序李維武著《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
島田虔次先生《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中譯本序
溝口雄三先生《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開展》中譯本序
易道與書法——序屠新時先生《墨韻易經》
序謝寶笙《龍•易經•中國文化的起源》一書
應當重視辨證思維的民族特點——《中國辨證法史》(簡編)序
序方任安《詩評中國古代哲學家》
吳根友新著《從李贄到戴震》題詞——寄調《金縷曲》
附錄(一)
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