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是一本難得讓人如此喜歡的書,在眾多枯燥的經管書中,它有趣、生動、親切、易讀。當我掩卷回味時,嘴角仍不由得上揚,心中的感覺不完全是喜愛、自豪、捧腹、憤恨、沉思,而是五味雜陳。書中對“中國制造”的評價,可以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自己,不斷完善自我。而中國制造的真正崛起,也必須要從各種評價包括正面負面中辨清真我,從而找到前行的方向。沒有中國制造,世界將會怎樣?全球矚目的焦點話題中國制造的超級效應!讀過后五味雜陳:1。真切體會到中國造的產品覆蓋之廣,連我這個中國人看完了也會瞠目結舌;2。對美國人消費的過度和浪費很氣憤!3。看完本書,開始習慣關注國貨,開始相信中國不會僅僅是制造,肯定也會有品牌崛起。4。中美消費觀差異甚大。[媒體說]不知道中國的讀者讀到,美國人會對買一雙60多美元的童鞋感到不可思議的時候,做何感想?我們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甚至會比在國內銷售的產品更便宜,這樣的出口,這樣的制造,會給中國帶來多少利潤,多少福利?——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全世界媒體都在關注《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這本書,你又怎么能錯過?中國遠東之獸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這并不意味著真實情況與民眾感知相吻合。那么,中國真的成了我們以為的經濟火車頭嗎?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中國產品,我們真的沒法活嗎?這就是薩拉?邦焦爾尼在本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書中記錄了這場有趣又充滿挫折的冒險,講述了龐大的全球經濟中一個個發(fā)人深省、樂趣十足的生活片段,也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圖片,并從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闡釋。一次非比尋常的生活冒險,讓我們一起探尋世界的改變!當圣誕節(jié)來臨,美國人薩拉忽然發(fā)現(xiàn),39件圣誕禮物中,“中國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襪子、玩具、臺燈……也統(tǒng)統(tǒng)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不禁自問: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經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嗎?于是薩拉突發(fā)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貨,從而誕生了《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本書按時間順序講述了這場有趣卻又充滿挫折的真實冒險。在龐大的全球經濟中,小人物的瑣碎生活充滿了一個個發(fā)人深省、樂趣十足的片段:4歲的兒子不得不擁有標價68美元的“意大利”鞋;廚房的抽屜壞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該選人道的“中國制”捕鼠器還是非人道的“美國制”捕鼠器?而購買諸如生日蠟燭這種小東西竟成了折磨人的頭痛事;要是家用電器壞了,更能引發(fā)不小的危機。在這一年中,作者還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讓喜歡玩具的兒子屢屢失望,同時卻又無法完全拒絕“中國制造”。最終,在2006年的元旦,薩拉全家很高興能與“中國制造”重修舊好。作者薩拉是位獲獎記者,她用生花的妙筆寫下了一家人的動人趣事,也為中國給世界消費者帶來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圖畫,并從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闡釋,從而引發(fā)人們對世界經濟格局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