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L Pauling提出的配合物的價鍵理論就已經被晶體場理論(后來發(fā)展為配體場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取而代之。作為非化學專業(yè)的“普通化學”教材,本書只介紹晶體場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可作為進一步學習配體場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的基礎??墒牵壳皣鴥韧惤滩亩荚趦r鍵理論上花了許多筆墨,而且這些內容總會出現(xiàn)在研究生考試題中。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暫且保留“價鍵理論”,但作了簡化。在元素部分,力求突出主要化學性質及其與結構的關系,注重與理論部分相關內容的呼應,培養(yǎng)學生根據化學原理理解并靈活運用元素化學知識的能力。這部分原來是按照“非金屬、金屬、過渡元素”分類,現(xiàn)在改為按照“s區(qū)、d區(qū)和ds區(qū)、p區(qū)”分類。從原子結構的觀點看,這是周期表從左到右的順序,也是從典型金屬轉變到典型非金屬的順序。此外,考慮到稀土元素在我國的應用和研究現(xiàn)狀,增加了f區(qū)元素的內容。在介紹元素性質時,我們盡可能聯(lián)系藥學實際;但考慮到此書是無機化學基礎教材,不宜引入過多生物無機化學和無機藥物化學內容,因此只簡要介紹一些無機物的“直接與化學性質有關的藥物功能”,而將其他內容留給后續(xù)課程。盡管其中一些內容涉及元素離子的鑒定,但系統(tǒng)講授化學分析并非本課程的任務。在編寫教材時,內容的取舍既與培養(yǎng)目標和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有關,也與當前生產和科研發(fā)展水平有關;在課堂講授時,教材內容的篇幅不必與課時成線性關系。本教材的內容適用于在一個學期內講授,建議課時為72學時(化學原理50學時+元素化學22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合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