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以來一百年的語文教育,主流是反傳統(tǒng),拋棄傳統(tǒng),學西方,然后是學蘇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五四”先賢們以非常激進的態(tài)度反傳統(tǒng),“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一出,意味著和傳統(tǒng)的徹底決裂。語文教育在這種大氣候下必然地走向反傳統(tǒng)。不但教育內容改變了,“四書”“五經”扔掉,變成“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教學方式也改變了,由“書院式”變成“學堂式”。語文教育遂由古代的經驗型變?yōu)榻詠淼闹R型。建國后全面學習蘇聯時,把蘇聯專家的“紅領巾教學”這種知識型教學模式鋪開,全面知識化。語文課每課都要講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后來把西方語文知識,尤其是語法知識大量加入,使知識型教學登峰造極。你只要看看近些年的高考語文試卷,考了多少知識點,有多少ABCD選擇題,你就明白了什么是知識型教學。所以,這一百年的語文教育是在走一條否定傳統(tǒng)、異化民族語文的道路,這正是禪宗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事實證明,這條路越走越窄。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社會上對語文教學的批評越來越多,語文難教,學生厭學,找不到適合漢語文特點的語文教學之路。語文教育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圈內人士,還是圈外人士,凡是有良知的人都在大聲疾呼:語文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的路在哪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堅持語文工具論的,有高倡人文性的,有主張語感中心的。而依筆者愚見,語文教育應該向傳統(tǒng)回歸,走一條民族化的道路。語文教育的這個階段將是禪宗所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階段?!罢Z文教育民族化”是一種教育理念,它不是舊式語文教育的復辟,而是語文教育傳統(tǒng)(既包括千年的傳統(tǒng),也包括百年的傳統(tǒng))經過現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現。它的目標是現代化,它的過程是民族化。只有堅持走語文教育民族化的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所以語文教育的民族化,就是本位現代化。它是向前看的,但在向前看的同時,它也向后看。就是說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必須回頭審視傳統(tǒng),它要重新找回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并發(fā)展這種精華,為建構一個全新的母語文教育提供基本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