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07'06'05(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論壇作品集)》共匯集了近八十個建筑作品,大部分作品是近三年竣工完成的。作品主要來源于兩類建筑師:一類是長期從事建筑實踐的職業(yè)建筑師,一類是長期從事建筑教育的兼職建筑師。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對建筑設計的執(zhí)著與追求,以創(chuàng)造時代的精品建筑為己任。建筑作品反映中國建筑師正日趨成熟,與早期的建筑創(chuàng)作相比呈現以下特征:空間設計動態(tài)化在建筑空間的處理上,建筑師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均表現出更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形式多樣的考察拓寬了建筑師的視野,激發(fā)了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激情,以往單一機械式的功能空間逐步被取代,光影元素被建筑師巧妙地運用到建筑空間的組合之中,現代建筑技術與材料的不斷更新為建筑師的空間構想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整體建筑空間效果呈多元化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建筑形式的變遷如果斷言當代建筑師在形式創(chuàng)造上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尚為時過早,但作品表明中國建筑師對形式的追求已進入到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型期。他們并未滿足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形式在中國城市的反映,而是孜孜以求地探求新的空間表現形式。建筑師在探索表現新形式的同時,亦充分考慮到地域文化、環(huán)境因素、時代特征對建筑形式的制約因素。中國建筑師在求索過程中極需形成反映本土文化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有機形式語言。我們從作品中已經感黨到新的曙光。文化傳承與隱喻在傳承性與現代性的求索中,日本現代建筑師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從這《建筑'07'06'05(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論壇作品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國建筑正在努力向這個方向邁進,在表現當代性的同時深刻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并運用隱喻的方法去表達建筑的意義所在,去挖掘中國建筑文化的深層構架與空間句法,從形式的借鑒與模仿到構架與意義的探求,建筑師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細部的精心刻畫一個國家建筑水準的衡量在于建筑細部,真正的優(yōu)秀設計不僅是反映在整體理念上的創(chuàng)新,而更重要的是建筑師對細部設計的態(tài)度與追求。一段時期我們國家在批量生產建筑,在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忽略建筑的細部。在這部作品集里很多建筑師已經意識到細部設計的重要性,可以感覺到建筑師從設計到選材到現場建造,在精心地營造細部。有機形體建筑之涌現在眾多作品中出現四個另類建筑,建筑師以自由形體作為構思的主線,這種非標準化的設計近幾年來成為國際建筑界的一個支流,其發(fā)展態(tài)勢迅猛。該類建筑的共同點是與自然的親和性,其動態(tài)的曲線體現著生命有機體的活力。數字化設計與數控技術的發(fā)展,使建筑的營造成為可能。從長遠看,有機形體建筑將會成為信息社會時代建筑發(fā)展的方向。在《建筑'07'06'05(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論壇作品集)》的編排中,主要劃分為傳承篇、轉換篇與另類篇。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劃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建筑或多或少表現著今年建筑論壇中的主題:傳承、轉換與創(chuàng)新。在傳承中包含著創(chuàng)新,在轉換中隱喻著繼承。作品中建筑類型亦有所增加,如教堂建筑在當代中國是一種新的類型。我們在轉換篇中將建筑按類型進行了適當的劃分,如文化建筑、辦公建筑、教育建筑等類型,以方便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