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fā)展觀,遵循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實事求是,詳近略遠,突出重點的原則真實地記述庫區(qū)治理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狀,體現(xiàn)專業(yè)特點,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相統(tǒng)一。二、記述內容以陜西省三門峽庫區(qū)為主,因三門峽庫區(qū)陜西與山西、河南為一整體,故對山西、河南庫區(qū)有關部分略有提及。三、記事上限一般溯自事物發(fā)端,下限斷至2005年底,重要事項延至封筆。四、志書按照橫排門類,、縱述始末,縱橫結合的慣例,置篇首為序、凡例、目錄、概述,下設16章,繼列大事記、附錄,編志始末殿后。志以專業(yè)門類設章,每章按事類分節(jié)、目,內容較多的增列子目。五、全志以編年體結合紀事本末體的方法,以志為主,述、記、表、傳、錄為輔,圖、照為補,適當附于篇首或插入有關章、節(jié)。六、本志除引文外,一律使用語體文、記述體,文風力求簡潔、樸實、嚴謹,文約事豐,述而不論,寓褒貶于記敘之中。七、文字一律使用國家規(guī)定的簡化漢字。對古籍引文及古字、古人名、地名,簡化后易引起誤解的字仍用繁體字。八、歷史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采用年號紀年,并括注公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采用公歷紀年,均略去“公元”九、國家機關、單位、團體稱謂首次出現(xiàn)時用全稱,以后按“機構稱謂簡稱對應表’’使用簡稱。地名、政府、職官均依當時的稱謂。古今地名不同或古老生僻的地名,加注今名。十、凡引文,一般原文照錄,冠以引號并注明出處。需要注釋之處,在字、句右上角加注編號,注文附于當頁下端,并以橫線與正文隔開。十一、收選入志的人物,包括庫區(qū)各市、縣境內的歷代治水名人,陜西省三管局歷屆黨、政領導及省級以上勞動模范,中、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工人技師和工亡人員等。凡記事涉及的人物,一律直書其名。十二、計量單位、名稱、符號的使用,新中國成立前按當時的歷史習慣記述,以后使用國務院1984年2月27日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十三、資料以三管局系統(tǒng)單位的檔案和有關專業(yè)志、地方志為主要來源,兼用有關單位的歷史文件、書刊以及訪問得來的資料。十四、與正文有關且具有考查價值的史料、文件,匯于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