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即從1906年起,中國的一切科舉考試都被禁止了,這是清朝政府在1905年9月決定宣布的。從那時起,延續(xù)了上千年的中國科舉制度完全廢除了。這對于那些寒窗苦讀,夢想有朝一日金榜題名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晚清維新派的主要代表梁啟超這樣描述:“數百萬之老舉人,老秀才,一旦盡失其登進之路?!绷簡⒊€指出:“科舉取士,在國家為求人才,而在個人為求入仕?!笨梢?,科舉制度與現代教育制度是大相徑庭的,自始其目標便是為朝廷應試取士,絕非是通過學習掌握知識、促進個體的發(fā)展。封建朝廷則以這一方式選拔錄用人才,同時也顯示其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平等、公正競爭”的機會,使下層人士有流動、上升的機會。而在客觀效果上,也形成了一個以“入仕”為職業(yè)的“士”的階層。據記載,“士”的數量雖然只占社會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二,但他們擁有的社會資源、或未來可能增加的社會資源卻很多。從這一角度說,“士”與封建制度之間有著巨大的利益聯(lián)系。因此,也決定他們往往對封建統(tǒng)治采取維護的立場,與封建朝廷之間是一種共生共榮共滅的關系。而今,在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對現代高考的評價中,往往仍會涉及到科舉制度。尤其在某些大眾傳媒的文化節(jié)目中,有的人對這種人才選拔制度評價甚高,甚至高至登峰造極的地步。的確,中國科舉制度曾經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使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得以維持、延續(xù)了上千年,也使父權制及其文化傳承了上千年。且直至今日,它竟還保持著這么大的影響力,使得一些文化學者津津樂道,不惜溢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