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于印度,而發(fā)揚光大卻在中土。自東漢時輸入,經諸多朝代之努力,將原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經譯為漢語,并通過手工抄寫到印刷技術之運用,終于使佛法深人人心,廣大信眾,同沾法益,此功德無量之善舉前后持續(xù)了千年有余。佛理探究,自古以來即有僧伽、居士之分,雖無“研究”之名,而出于信仰之誠,尋求佛教精義者,彪炳史冊,所在多有。佛教,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見蓬勃,從東瀛至南亞,從德意志、法蘭西至英吉利,于研究南傳佛教圣典及歷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本書對“特殊性”的天臺佛學采取了“普遍”詮釋的原則,其首先關注的是天臺遍中論的構成來源:本土中國思想的遍中整體論、印度佛學的價值詭譎表達。然后對早期中國思想在語法層面上進行“整體論”的類型學分析。就八字的天臺佛學語境自身而言優(yōu)秀教師突出了開權顯實說在天臺基礎理論中的核心地位。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交互主體性與漢語整體論、價值吊詭一般理論的反思地基、印度佛學的價值與反價值、知禮的價值吊詭概念、倫理動機與意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