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康德和維特根斯坦等偉大哲學家所以能取得如斯地位,是因為他們更喜歡徹底的變革,而非漸進之演變。他們毋寧提出全新的理念和體系,也不沿用前人的素材。于是乎,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史上,思想家們相繼在各自的主題畫布上你一筆我一彩,線條之多,圖像已然模糊難辨。直到最近,才開始有了某種復歸。疊層得以清理,更多幼稚無知的處理得以摒棄。原有的印記顯露出來,古代思想家的理念再度大放異彩,當代人則用筆墨修復了那些最為濃重的線條。得益于論據分析的新技術、對其進行檢驗的新方法,以及自然科學新近提供的原始資料,這一切才成為可能。當前正是回顧審視西方哲學的最佳時機。本書旨在對哲學藝術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綜覽近年來論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取得的成果,并探詢對最先由古代世界所觸及之問題的最新解答。為完成上述任務,我決意向世界各地幾次關鍵性爭論的主角求教。最終,我有幸采訪到了三十多位全球地位烜卓的思想家。經過起初的幾次會面,我留意到我們的談話大抵趨于一致。他們首先扼腕興嘆自己有生之年人類在哲學認識上取得的進展微乎其微。接下來又開始用長篇大論闡釋與此相反的論點……——尼古拉斯·費恩過去的哲學家們早已聞名遐邇。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康德、維特根斯坦,他們對生命的最根本問題的回答,已有數不勝數的書卷探賾與論爭過。然而,當今的哲學家們是如何解答“人是什么”這個最古老的問題的呢?尼古拉斯·費恩將旅行見聞與哲理探討融為一體,踏遍全球,就“我是誰?”、“我知道什么?”和“我應當做什么?”這三個主題尋訪了三十多位享譽世界的思想家,其中包括約翰·塞爾、馬莎·努斯鮑姆、伯納德·威廉姆斯、丹尼爾·丹尼特、理查德·羅蒂、彼得·辛格、希拉里·普特南和諾姆·喬姆斯基,從而奉獻給我們這樣一部睿智卓煊、饒有趣味的引導我們理解哲學藝術之現(xiàn)狀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