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儒學社會通論

儒學社會通論

儒學社會通論

定 價:¥32.00

作 者: 陳勁松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00080383 出版時間: 2007-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58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將思想史,社會史結合起來研究的學術著作。作者提出了一個分析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核心概念即“儒學社會”的概念,并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歷史進程劃分為前儒學社會、儒學社會以及后儒學社會三個階段。在作者的引領下,我們“上”覽前儒學社會之遺跡、“中”觀儒學社會之繁盛、“下”圖后儒學社會之來勢。作者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特征及未來中國社會的建構等問題有所裨益。全書分為導論、上編、下編和結束語等幾個部分。“導論”所要確定的是“儒學社會”的一般概念?!吧暇帯敝卣撌隽饲叭鍖W社會中的智力進步和創(chuàng)造性破壞?!跋戮帯眲t從不同的側面如秩序、精神、行動、限制等角度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儒學社會,涉及儒學社會的興起、運行、變遷、危機、革命等?!敖Y束語”主要處理的對象是儒學社會的遺產(chǎn),論及了在全球社會中儒學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儒學文明的表演的可能性等等。

作者簡介

  陳勁松,社會學博士,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傳統(tǒng)中國社會思想研究:儒化中國的維度》,先后在國內外學術核心期刊發(fā)表重要論文30余篇。

圖書目錄

序一 一種飽含學術勇氣的探索精神
序二 儒學社會,其無“后”乎?
導言 儒學社會的概念及其意義
 一、封建社會的概念及其意義
 二、傳統(tǒng)社會的概念及其意義
 三、儒學社會的概念的提出
 四、儒學社會的概念的意義
上編 前儒學社會——智力進步及其創(chuàng)造性破壞
 第一章 前儒學社會的智力進步
  一、前儒學社會的發(fā)展階段
  二、遠古時代的“巫文化”
  三、決疑用卜的“占卜文化”
  四、倫理理性與德性觀念的覺醒
 第二章 前儒學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
  一、前儒學社會的特征:弱倫理控制
  二、弱倫理控制社會的失范性破壞
  三、弱倫理控制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
 第三章 前儒學社會中興起的社會重建的智力反思
  一、儒學文明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二、孔子對社會重建的智力反思
  三、孟子對社會重建的智力反思
  四、其他各家有關社會重建的智力反思
下編 儒學社會——秩序、精神及其限制
 第四章 儒學社會的興起
  一、天下一統(tǒng)意識與儒學社會的興起
  二、皇帝郡縣制度與儒學社會的興起
  三、獨尊儒術政策與儒學社會的興起
  四、兩漢社會時期儒學社會的初步建構
 第五章 儒學社會的主導精神
  一、儒學社會的主導精神
  二、儒學精神的三個社會學式命題
  三、儒學精神的內在規(guī)定性
  四、儒學精神的經(jīng)典化及其意義
  五、儒學精神的合理化及其路徑
 第六章 儒學社會的秩序構成
  一、儒學社會的理想秩序
  二、儒學社會的現(xiàn)實秩序(社會分層)
  三、儒學社會的社會關聯(lián)
  四、儒學社會的其他特征
 第七章 儒學社會中社會行動的倫理控制
  一、倫理控制與儒學社會中社會行動者類型
  二、君主的社會行動類型及其倫理控制
  三、臣僚士大夫的社會行動類型及其倫理控制
  四、倫理關系中的其他行動者及其倫理控制
 第八章 儒學社會中宏觀秩序的倫理控制
  一、儒學社會中家族宗法的倫理控制
  二、儒學社會中社會分層的倫理控制
  三、儒學社會中社會變遷的倫理控制
  四、儒學社會中世界秩序的倫理控制
 第九章 儒學社會的運行狀態(tài)
  一、儒學社會中的王朝及其角色
  二、儒學社會中王朝存續(xù)的合法性
  三、儒學社會中王朝的運行狀態(tài)及其危機
  四、儒學社會的運行狀態(tài)及其危機
 第十章 儒學社會的終結
  一、倫理秩序的政治權威(天地君)的傾覆
  二、倫理秩序的社會權威(親)的瓦解
  三、倫理秩序的道統(tǒng)權威(師)的解構
  四、倫理秩序的法(儒家法)的消解
  五、儒學社會的終結:適應性危機與內在性革命
 第十一章 儒學社會的限度
  一、儒學社會的合理性及其兩個限度
  二、儒學社會中倫理關聯(lián)(倫理控制)的限度
  三、儒學社會中倫理理性(儒學精神)的限度
  四、儒學社會中倫理關聯(lián)及倫理理性的功能
結束語:后儒學社會——全球社會中的儒學文明
 一、后儒學社會的來臨
 二、全球社會的來臨
 三、儒學文明存續(xù)的可能
 四、儒學精神的“自我”及其轉換的可能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