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作者簡介
導言 繆樸
第一部分 亞太地區(qū)獨特的公共空間
第1章 作為公共空間的東京濱水地區(qū)——陣內秀信(Hidenobu Jinnai)
第2章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香港街頭市場——木下光(Hikaru Kinoshita)
第3章 廣場的作用:來自菲律賓的經驗——諾瑪·I·阿拉爾孔(Norma I.Alarcon)
第4章 由事件決定的日本公共空間——日高單也(Tanya Hidaka),田中遵(Mamom Tanaka)
第5章 睦鄰(Rukun)和互助合作(Gotong Royong):印度尼西亞棚戶區(qū)的公共空間管理——德維塔·哈迪·拉赫米,班邦·哈里·維比索諾,巴克提·塞蒂亞萬(Dwita Hadi Rahmi,Bambang Hari Wibisono,Bakti Setiawan)
第二部分 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
第6章 馬來西亞的城市景觀中消失的街道——艾哈邁德·貝希里·蘇萊曼(Ahmad Bashri Sulaiman),蘇漢娜·沙姆斯丁(Suhana Shamsuddin)
第7章 瀕危的街道生活:河內的臨街建筑與街頭活動——安德烈·卡索利(Andre Casault)
第8章 追求更好的公共空間形式:對香港的批判性回顧——薛求理(Charlie Q.L.Xue),凱文·K·K·曼紐爾(Kevin K.K.Manuel)
第9章 公共領域和私人利益——香港的社交空間——亞歷山大·R·卡斯伯特(Alexander R.Cuthbert),基思·G·麥金內爾·(Keith G.Mckinnell)
第三部分 新的設計/規(guī)劃策略
第10章 太平洋世紀的建筑——克里斯·亞伯(Chris Abel)
第11章 菲律賓的多維規(guī)劃和公共空間——格雷斯·C·雷瑪斯(Grace C.Ramos)
第12章 亞洲城市的場所創(chuàng)造和新的流動性:曼谷規(guī)劃——蓋里·漢克(Gary Hack)
第13章 高密度城市設計:中國視角——繆樸(Pu Miao)
第14章 對本地模型的質疑:泰國湄豐頌的公共空間——巴里·貝爾(Barry Bell)
第15章 小巷——社區(qū)的精神軸線:東京的曳舟項目——獲原俊(Schun Hagiwara)
第16章 21世紀公共空間展望:吉隆坡的千兆世界及KL線性城市——大衛(wèi)·朱(David Chew)
第17章 新一代新加坡公共空間:新市中心——杰弗里·K·H·陳(Jeffrey K.H.Chan)
參考文獻
英漢詞匯對照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