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詩歌、散文或雜文,大多充滿著睿智的批判鋒芒和戰(zhàn)斗激情。讀魯迅的作品,可以說就是讀中國文化史、文學史和政治思想斗爭的歷史。也就是說,魯迅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魯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總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受到鼓舞和啟迪。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后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yè),6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fā)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載于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y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I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fā)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后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后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fā)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后3年間陸續(xù)在《新青年》發(fā)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余篇,并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fā)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后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20年代中期,參與創(chuàng)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chuàng)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fā)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魯迅精神,最核心之處,在于他不屈不撓地外抗帝國侵略強權,為民族自尊自強而呼號;內反專制獨裁,為民主解放而抗爭。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產、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