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這個詞對所有的人來講都不陌生。然而對詞的“不陌生”并不意味著對具體的“陌生人”也能知根知底。 其實,“陌生”說到底就是人際心理距離,人與人越陌生,人際心理距離就越大。沒有人愿意生活在這種距離圈子里,也有沒有人愿意接受某種預期因為邂逅“陌生”而被隔斷的現(xiàn)實。這么一來,矛盾出現(xiàn)了:既要不逆自己的預期,又要沖破“陌生”的瓶頸,怎么辦?我認為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只有一個:學會和陌生人溝通;學會和陌生人辦事。很多人會這么想,陌生意味著不了解,意味著不確定性與危險因素的存在,于是,與陌生人之間只能是一種互相防范的關系;陌生人成了某種敵對意味的代名詞。這種社會文化的背景是人際彼此信任感的缺失。這種社會文化的后果是,人們把自己的社交溝通范圍局限于熟悉的人,構建所謂的“熟人社會”,期望自己只與熟識的人一起學習、工作、合作、共事。殊不知,這種認識是個誤區(qū)。因為,陌生是相互的:在你眼里,所有陌生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在他人眼里,你豈不是同樣是個不值得信任的陌生人?因為陌生是相對的:熟識的人,有時也會老死不相往來,形同陌路;陌生的人,有時反而一見如故,無私地伸出援手。因為,陌生又是可變的。沒有溝通接觸:謂之陌生,經過溝通接觸,陌生就變成了熟識。夫妻、朋友、同學、同事、上下級、合作者等,在此前大都是陌生人,只是由于某種共同情景的作用,以及在這種情景中某種合理的互動,陌生才得以轉化成熟識。然而,這只是良好的期望。因為,生活中離不開與陌生人的溝通和交往。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是由熟識的人、陌生的人、半熟識的人、半陌生的人組合成的,正因為這些人彼此交往、相識、溝通等等,這個家庭才充滿如此的生氣和活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陌生人握手、寒喧、交往、溝通、共事、合作等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主題。實際上,我們也無法把自己的溝通和交往范圍僅僅局限于已熟悉的人和環(huán)境,因為事實上,不管愿意與否,也不管自覺與否,我們每天確實都在和陌生的人打著交道,辦著事。因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離不開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設想,如果只有熟人之間才說話,這個世界會變得何等冷清;售貨員只將商品賣給熟人,大商場何來盈門的顧客;如果只有熟人之間才能合作,社會何談公平和公正;如果一切經濟社會活動都只能在熟人之間進行,這個社會還不死水一潭,何來發(fā)展?在生活中,與陌生人溝通、來往、合作、共事,是個繞不過去的坎、非跨不可的溝,除了正視它、面對它,最主要的是糾正理念上的偏差,跳出認識上的誤區(qū),克服心理上的障礙,練就識別陌生人的眼力,學會與陌生人溝通交流的技巧,構建與陌生人共處辦事的策略。這一切難嗎?想無師自通,興許有點難。但如有人在一旁指點迷津,雖不至易如反掌,但成功是不言而喻的。真有這等好事?看了此書,你就相信筆者此話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