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的精華在于萊克特和史達琳的交鋒,一方是邪惡的諸葛亮,另一方是初出茅廬的劉備,他們的反差非常大,滲透到性別、年齡、個性、為人處世各個層面,這為他倆的互相利用創(chuàng)造了絕妙的條件。萊克特需要從被囚的外在環(huán)境上升到控制者的心理高地,他的武器是挖掘并解析史達琳的幼年心靈創(chuàng)傷;而史達琳需要從一個實習生的卑微地位,通過破獲一樁棘手案件,使自己上升到受人器重的聯(lián)邦調查局探員,她的手段是借用萊克特的大腦。他們彷佛是一對難舍難分的冤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那種惺惺相惜的難纏之情到2001年的《漢尼拔》從隱性變?yōu)轱@性,兩人的感覺幾近戀人。試想,這兩個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換的:在欠發(fā)達的社會中,出身卑微、從小飽受心理摧殘的農家子弟更有可能造成心靈扭曲,做出類似馬家爵那樣的事來,而知識淵博、趣味高雅的社會精英,理應是棟梁之才,而不是社會的白蟻。故事中把兩個人物的定位顛倒過來,實屬天才之舉,至少是極具原創(chuàng)性和挑戰(zhàn)性,也是對社會定位和社會偏見的一種顛覆。電影惜鏡頭如金,男女主角的對話不可能全程展開,很多地方只能點到為止,而小說不受這方面限制,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盡顯這兩個非凡靈魂的風采。他們的斗智就像阿慶嫂和刁德一在春來茶館里的對唱,既能像烈酒那樣品嘗,也可以像上等龍井那樣細細回味。電影版是烈酒,它的滲透迅速而全方位,而小說版則像那綠茶,喝一口可以抬頭望遠,慢慢感受其悠長的滋潤。這是茗茶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