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的眼中,善惡美丑,此彼無別,性質不顯,此種境地,是超越一切事物與思想的寂滅。人因現(xiàn)實人生的相對、沖突,而向往著一個完全超越現(xiàn)實、且絕對自由的世界,但這只是一個理想和希望,要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我今天文中所最關切的問題“修行”。也許只有透過宗教實踐,才能引導我們,走出凡夫的心境,而邁向“萬法平等”的境界。但是在選擇宗教實踐的法門前,要對這個宗教的教義、理論,以及修道的方法,有相當的體認。常有人問,華嚴的修行法門,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天臺宗有二十五使方便的施設,而華嚴卻沒有入道的方便法門,做為接引初學的階梯?難道修學華嚴的人,一定都是大菩薩,或者一定都是圓頓大根?又有人問華嚴行者念佛嗎?是念阿彌陀佛,將來要往生西方,還是華藏世界?這些問題應該要問,也應該要得到合理的解答,經典所要表現(xiàn)的不只是理論和概念,最重要的是能夠作為修行取證的指針,佛學即是實踐的哲學,行道與哲理是極為諧調而又相輔相成的體系?!度A嚴經》就是最能符合這個原則的一部經典,其內容是直顯佛陀智正覺的境界,以無盡法界緣起真理,來表現(xiàn)覺者自證的事實,這是必須經由觀行及菩薩道的實踐,才能體驗實證之境地?!靶小本褪恰靶蕹帧?,唯有透過行持,才能實際受用,否則,如同說食數寶,入海算沙,結果還是一無所得。希望經過這一個過程,能確定來日研究的方向,和在自己修行的道路上做一個定位。不是為了要畢業(yè)而學,因為菩薩道是沒有畢業(yè)的一天;更不是為了讀研究所,才做研究工作,因為修行乃是一個出家人的本份事。再者,身為出家人,本來就要具足引導眾生修持的知識,在堪為人天師表之前,一定要經過一番苦心的鉆研和領悟,才不愧對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