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末、明是中華帝國任期最長的四大王朝,這些國祚久長,創(chuàng)造過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歷史意味。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它們的滅亡各有原因,但有兩個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其一是這四個王朝的滅亡形式囊栝了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兩種形式;來自內部的分裂與來自外部的入侵。漢,唐亡于內;宋、明亡于外。當然,他們的滅亡都是內憂加外患,銷磨積弊多年,才導致一個最終解決的方式。其二是這四個王朝由于制度的優(yōu)越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成就.沒有一個王朝是毀于一旦的。他們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撫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響的地方民族政權。這些代替者無一不以他們的繼任者自居,進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國史。這一點,與夏、商、周、黍。漢之間的推翻暴政,解民干水火武的革命很不一樣。因此,漢、唐、宋、明留給我們的歷史經驗是最為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為深刻的。它們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最后要說明的是這套討論興亡的叢書只是歷史通俗讀物而不是學術著作,是三個大學文史專業(yè)教師不務正業(yè)的少作,代表著他們當時膚淺的文字趣味與歷史見識,這次再版作了少許的修訂。他們的目的只是用現(xiàn)代散文話語營構一個歷史閱讀場景,其中只有情節(jié)、人物、議論而不是規(guī)律、分析和理論。但他們相信,在這個全球風云變幻,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會有更多的國人想要了解我們的過去,關注我們的未來。正如法國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所言。我們的任務是要創(chuàng)造歷史,因為在動蕩不定的當今世界,惟有歷史能使我們面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zhàn)心驚?!比绻@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戲說的叢書能夠感發(fā)人們對國史的興趣,便滿足了他們再版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