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句名言:“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边@也是許多崇尚科技、望子成龍的家長對子女的勸導。然而,對很多學生而言,學習數(shù)理化卻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往往提不起興趣。興趣不僅對于學習重要,對于工作亦很重要??v觀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成功者無不對探索科學奧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興趣。僅僅把科學研究充當謀生的手段,就不會有獻身精神,也難以有所成就?!×汉馔镜倪@本《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淺出的語言,旁征博引的敘述,章回小說的體裁,為讀者提供了一部難得的科普讀物,為枯燥的數(shù)理化知識包上了“一層薄薄的糖衣”。這本書的成功,不需要我在此贅言,從1984年初版至今,已六次再版,多次獲獎,就是最好的例證?!∽鳛橐幻萍脊ぷ髡?,我也寫過十幾本書,包括幾本科普讀物。我深知寫科普書籍之辛苦,之艱難,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絕不遜于寫一本專業(yè)著作??茖W家寫科普書,常常習慣于邏輯思維,而不善于從形象思維入手,專業(yè)名詞順手而出。同時往往囿于學術概念的嚴謹描述,不取或不善于使用精妙的比喻和文學的語言,因而可讀性較差。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在寫作其名著《時間簡史》之初,也遇到同樣問題。他的書商就對他說:“在你的書中多一條數(shù)學公式,就會失去一部分讀者?!庇纱丝梢姡珜懸槐竞玫目破兆x物,并不是人人都可為之事?!×汉馔驹L期從事科教新聞采訪,接觸很多科學家,了解科學發(fā)展史。他對科學文化有很獨到的見解。這從本書附錄的創(chuàng)作體會中可見一斑。對沒有從事過具體科技工作經歷的人來說,寫成一本科普書并非易事,由此書的幾次再版可見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和他的收獲?!∥蚁嘈胚@本書會喚起年輕讀者對數(shù)理化的興趣,也許有人會因此改變人生的方向,揚起科學的風帆。更重要的是,無論讀者年齡的長幼,職業(yè)的差異,都可以從科學的發(fā)展史,從科學家的成長史中,汲取科學的營養(yǎng),感悟和領會科學精神。科學家對破解科學難題苦苦求索的恒心與毅力,為昭示科學真理勇于獻身的無私與無畏;逆向思維、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攜后進、甘為人梯的大家風范,將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這在提倡學習科技知識。樹立科學態(tài)度,弘揚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今天,尤其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有幸與梁衡同志在中央黨校同窗三月,遵囑寫下以上文字,是為此書六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