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本真的幽靜與深邃在文萊,時時處處能感受到一種宇宙問本真的幽靜與深邃。這大概與其民族和宗教有很大的關系。馬來族是文萊的主體民族,占全國人口的二分之二,王室就是馬來族。追溯馬來族的來歷,要聚焦到13~15世紀。如風隨影,似水交匯,從蘇門答臘,從馬六甲,從沙撈月,從沙巴,從菲律賓,從印度尼西亞,翻山過海,來到加里曼丹島北部,沿海而居。他們遷徙的初衷無從考證,但到20世紀,意圖已經相當明確,都是沖著開采石油和種植業(yè)的需求而來的。馬來族所融合的成分是多而復雜的,僅菲律賓就有比薩揚人、他加祿人;印度尼西亞有爪哇人、杜遜人、克達揚人、伊班人等。各地匯集而成的馬來族為蒙古人種馬來類型,講馬來話,最早信奉拜物教和佛教,15世紀后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不同地方、不同種族、不同習性、不同文化,最終歸于一個宗教、一個信仰之下,文萊歷史文化的根源在此。馬來族多文化跨地域的大融合,最優(yōu)化的當是她的文化和藝術。詩歌、音樂、舞蹈、戲劇、造型藝術獨特而發(fā)達。單是民間舞蹈就有薩馬林當舞、安丁舞、阿都一阿都舞、吉賓舞、阿代~阿代舞、波納里舞、色卡普舞等,喜慶的時候,豐收的時候,感謝真主的時候,敬鬼求神的時候,向神靈還愿的時候,青年男女穿著艷麗的服飾,或威武瀟灑,或美麗賢淑,唱著他們喜愛的歌曲,以椰子殼、提琴、手鼓、大鼓伴奏,表達他們愛情的美好,豐收的喜悅,勞動的快樂。想想,明凈的天空下,歌聲悠遠,舞影婆娑,馬來族人把自己純真的喜樂和憂傷用歌聲用舞蹈,向天地向神靈傾訴,天地和他們同在,神靈活在他們心里!現(xiàn)在,作為主體民族,馬來族人主要在政府機構、金融、石油等部門供職。華族是文萊第二大民族。據說從漢代開始,中國與文萊就有商貿交往的歷史,到明朝永樂年間,關系密切到文萊加那王托葬南京。那時移居文萊的華人應該是最具開放意識的商人吧。自19世紀下半葉起,從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海南到文萊的人,更多是為了謀生,背井離鄉(xiāng)遠漂南洋,總讓人聯(lián)想到瘦弱的身軀,苦痛的心靈,因為那時的他們,正處在中國鴉片戰(zhàn)爭的最前沿。他們的旅程,背負的不僅是家愁,還有國難,這種漂泊,是飽含辛酸血淚的吧。1930年以后,文萊推行限制移民政策,直接從中國來的華人大幅減少。此后的華人主要是在當?shù)爻錾?,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出生的。19世紀時,文萊的華人居住在舊坡(原名甘穆巴肯),現(xiàn)在多分布在斯里巴加灣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