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論是歸納性思維。而不是演繹式思維。申論答題的思維從根本上說是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性思維,不是從抽象到具體的演繹式思維。申論命題和申論答題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路徑。申論命題是演繹式思維,即命題專家確定申論所需考查的抽象主題之后,根據選定事實的表現、原因和對策搜集、選擇和設計材料,完成命題。而申論答題則相反,考生要完成的是對材料中所隱含的特定事實的表現、原因和對策的歸納、概括和梳理。申論水平的高低和申論成績的高低取決于上述兩種思維吻合度的高低。這啟發(fā)我們,申論考試要從宏觀上把握材料的內在邏輯,善于從具體的材料中歸納出抽象的觀點。答案要力求高度概括和精煉,防止瑣碎和零散。其次,申論是辯證性思維。不是教條式思維。申論考查的重點是思維,尤其是全面的、靈活的辯證思維。辯證法是聯系和發(fā)展的科學,其精髓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申論考試絕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循,絕不能撇開材料自由發(fā)揮,絕不能片面、僵化地對待特定事實。因此,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內容,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原因和評價問題;要根據問題的特殊性,靈活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尤其不能把“萬能八條”當成不變的教條和現成的答案。再次,申論是規(guī)律性思維,不是經驗式思維。為什么阿基米德在洗澡時能發(fā)現浮力定律,而曹沖在“稱象”時沒有,這就是規(guī)律性思維和經驗式思維的區(qū)別。善于思考的智者總是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發(fā)現其背后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且根據規(guī)律揭示事物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而經驗主義者的眼光是面向歷史的,只能死記硬背過去的教條,不能從歷史特殊性中發(fā)現未來的普遍性。申論考查的重點不是經驗性的知識,而是解決社會具體問題的規(guī)律性和普遍性思維。社會問題和社會實踐的千差萬別決定了其解決方案的各不相同,但是解決問題的思維程序和思維方式(如“萬能八條”)卻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因此,我們切不可把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抽象思維與特殊性、經驗性的具體答案混為一談。最后,申論是實踐性思維,不是空想式思維。申論考試要“頂天立地”,即“理論頂天,實踐立地”。在這里,首先是“實踐立地”。實踐的豐富性決定了申論的復雜性。申論考查的是駕馭理論、立足實際的實踐式思維,絕不是不著邊際、空發(fā)議論的宣泄式、空想式思維。無論是歸納性思維、辯證性思維,還是規(guī)律性思維,都是建立在對材料中特定事實的客觀、全面和系統地把握之上的。離開了材料,離開了特定事實,一切都是空中樓閣。